原标题:精准扶贫 打通云南特优农产品入沪“最后一公里”
听说上海的“买手”来了,云南省华坪县的曾易勇和一些芒果种植户在县政府扶贫局领导带领下驱车六个多小时,连夜赶到丽江。华坪是云南芒果种植第一大县,这里的芒果个大汁甜,风味浓郁,被赞誉为“离太阳最近,离城市最远的芒果”。曾易勇自己有150亩果园,而他们的合作社则种植着2万亩芒果。眼下正是芒果采摘上市的季节,打开新的市场,是他们最期盼、也最焦虑的事情。
除了华坪芒果,蒙自石榴、剑川花心土豆、元阳红米也将登场。然而,不少优质资源由于地处贫困边远地区,优质果蔬“养在深闺无人识”。另一方面,上海的市场需求非常旺盛,庞大的需求与丰沛的资源如何“无缝对接”?这不仅关乎沪滇两地的扶贫路径,也将探索新型的市场合作模式。
近日,上海西郊国际(蔬菜集团)牵头,联合云品中心和一些水果、蔬菜批发企业、电商的“买手”,组成小分队深入云南贫困地区,在果园、菜地,面对面与农户洽商。“买手下乡”,既找准扶贫的市场“接口”,也希望打通云南农产品入沪的“最后一公里”。
华坪芒果如何打造“金字招牌”
华坪县原是产煤大户,如今通过转型,原先乌黑的煤山正转变为满目苍翠的果园,芒果栽种面积达20万亩。不过,华坪芒果也遭遇到了“瓶颈”。云南全省第一的产地,由于缺乏品牌,芒果难以卖出好价钱,增产不增收。因为没有知名度,当地的芒果竟被邻省水果经销商买去,换个包装,直接打别人的牌子进入市场,有的甚至被包装成“进口芒果”,“买了炮仗给别人放”。这次上海去的一些水果买手与华坪果农直接交流后才知道,原来一些名声很大的国产芒果,真正的产地是在华坪。
曾易勇原先在上海一家外企做销售,为了改变家乡贫穷的面貌,三年前返乡承包果园,如今他们的芒果虽然已进入邻近的丽江市场,但曾易勇知道,只有进军一二线城市市场,华坪的芒果才能打开更广阔的空间。如何能够拿到大订单,如何能够深入大市场?曾易勇等果农直接向上海买手请教。
买手支招:上海一位“老法师”告诉果农,首先要建立自己的品牌,亮出华坪的特色。上海日均消费水果约6000吨,其中进口2000吨,还有2000吨是中高档水果,因此,要打开上海市场,品牌至关重要。华坪芒果拥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称号,这种“金字招牌”一定要用好、用足,“哪怕现在打自己的牌子,暂时价格卖不高,也要坚持,要让华坪芒果实现品牌价值”。其次,打“时间差”也能获得品牌效应。华坪芒果有部分晚熟品种要在9一10月上市,正好是市场“空窗期”,可以利用“时间差”,在别人无货的时节,打出自己“一家独大”的品牌来。
花心土豆如何撬动市场“杠杆”
从丽江驱车三个多小时,来到海拔3000米的剑川县白山母村,这里是花心土豆的基地,剑川土豆无公害、无农残,堪称上品。目前剑川已种植土豆5万亩,是当地第三大农作物,其中白山母就栽培了1万亩。到2020年,该县土豆种植面积将扩大到10万亩,实现产值5亿元以上。可是这些口感一流、富含营养的土豆依然在周边县域流转,没有机会走上上海市民的餐桌。
剑川想以花心土豆为母板尝试“以销定产”。“订单农业”为经济作物发展走出了一条高效快捷的路径,但这种以需求为导向的产业模式是以标准化生产和流通为基础的。前几年,上海云品中心帮助树立了“剑川红”马铃薯品牌,这次上海买手在实地考察白山母基地后,又进一步为当地农户献计献策。
买手支招:先建立花心土豆的等级制,在分拣中心进行筛选、分级,让优质优价成为撬动经济作物走向市场的“杠杆”;其次,靠技术挖掘“含金量”,针对马铃薯在高温、高湿下容易发芽的弱点,采用预先激光去芽等技术处理,提升优质品比重,另外,可根据上海市场需要,按等级进行设计和包装。上海买手们认为,要帮助农户把产品分级制的“框架”搭好,把标准的“基石”建稳,这样优质农产品的市场“半径”才会扩得更大。
哈尼梯田如何实现“一粒米梦想”
以千年哈尼梯田闻名全国的元阳是一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近年来,一种独特的梯田“稻鱼鸭”农业生产模式在这里崭露头角。目前全县已有6万亩梯田推行“稻鱼鸭”混养种植,其中2万亩分给2700家贫困农民。
“稻鱼鸭”混养种植的稻米为久负盛名的元阳红米,因富含多种营养成分而成为米中精华,元阳县县长和爱红称之为“千年哈尼梯田,千年红米基因”。但红米的销售一直是一大难题。
电商成为元阳红米走向市场的新通道,以销售特色农产品为主的“元阳商城”去年8月上线运营至今,实现线上销售红米700多万元,精准扶贫1600多户贫困户,同时实现线下销售红米6000多万元,直接带动5000余户贫困户增收致富。另外,集聚红河州农业资源的高特电商也将元阳红米带进天猫进行销售。
如今,元阳红米走出大山,已进入北京、上海、杭州等大城市,但这只是迈出了一小步。和爱红说,元阳有个“一粒米的梦想”———以红米为龙头,带动鸭、鸭蛋、香蕉等优质农产品进入更大市场,让更多农户摆脱贫困奔小康。
并非只有元阳红米搭上了电商的“顺风车”,蒙自县的蒙生牌石榴70%是通过线上销售的;“网红”也给果农带来甜头,曾易勇种植的特大芒果在网上销售,四个“超芒”卖到800元,相当于普通芒果价格的10倍;剑川县已开始建立农产品大数据库,县内的电商送货可在48小时内到达。但无论从规模还是质量看,这些只算是“投石问路”,云品“触电”还处于初级阶段。
买手支招:云南有如此富饶的资源,如何充分利用线上线下两个渠道,将贫困地区的资源变现为财富;网络营销如何从1.0版上升到2.0版?上海买手建议,那些还缺乏知名度的农产品要学会“讲故事”,学会自我推销,把自己的优点讲清楚,给电商买家和消费者留下精准的“第一印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还要找一些诚信度高、辐射力强的企业进行线下合作。像西郊国际(蔬菜集团)就供应了上海市场70%的蔬菜和60%的果品,年成交农副产品达515万吨,进入这种大市场,将使云南产品在高起点上打开新空间。
品牌、标准、渠道,构筑起贫困、边远地区农产品打通大市场的三块“基石”。买手下乡,精准扶贫,既帮助农户夯实“基础”,又为农户找准了进入市场的“第一推力”。(记者陈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