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政策频出 银行业现三大趋势

2017-07-21 13:03:45|来源:经济参考报|编辑:陆琲嘉 |责编:刘征宇

  今年上半年,金融监管部门政策频出。作为金融领域体量最大的行业,银行业有哪些新情况、新动向?记者调研发现,赚钱越来越难、资金空转初步遏制、支持实体动力增强是当前银行业正在发生的新变化。

  趋势一:

  息差收窄 中间业务增速放缓

  曾几何时,银行被称为“躺着赚钱”的行业,连续多年两位数的盈利增长让银行赚得盆满钵满。然而,这种情形已经一去不返。

  “息差收窄,中间业务收入增长放缓,再加上应对不良贷款需要计提拨备,银行业保持盈利增长的难度越来越大。”某股份制银行风险管理部负责人对记者表示。

  从2014年开始银行业利润增速降至个位数。今年一季度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4933亿元,同比增长4.6%。虽然从绝对额看并不小,但与过去两位数的利润增速不可同日而语。

  息差和中间业务收入是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目前这两部分收入都面临着较大的压力。

  “当前市场资金利率上行,银行负债成本上升,但资产重新定价反应比较慢,资产端收益率上行幅度不及负债端成本上升幅度,导致银行净息差收窄。”中信银行公司部副经理王鹏虎表示,当前,实体经济发展压力较大,风险可控的高收益投资项目较为匮乏,贷款投向集中在利率收益相对较低的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项目。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商业银行净息差水平已由2014年四季度的2.70%下降至今年一季度的2.03%,目前还存在继续向下的压力。

  随着监管加强,理财业务增速放缓也使得中间业务收入增长受到制约。多位受访的银行业人士表示,理财业务是中间业务增收和转型的重要内容,但在强监管的背景下,理财业务增速有所收缩,或对今年银行业盈利水平带来一定影响。

  业内人士表示,盈利能力是商业银行抵御风险的重要保障,盈利减少会对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造成影响。

  趋势二:

  理财规模下降 同业业务压缩

  近年来,在实体经济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大量的银行资金通过表外理财、非银部门等渠道,绕开监管规定,对接一些贷款受限、需提取资本金、风险拨备较高的业务。由此,金融领域产生了资金空转、杠杆过高、期限错配等风险问题。

  针对这种情况,今年以来,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政策不断发力。央行提高市场资金利率,维持资金面“紧平衡”。银监会密集出台文件,规范金融机构经营行为,补齐监管漏洞,防止金融市场过度加杠杆。

  强监管的政策效果已开始显现。截至5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理财产品规模为28.4万亿元,较4月末30万亿元规模有所下降。而2007年到2016年间,我国银行理财的复合增长率在50%左右。

  多位银行从业人员表示,从一季度开始,银行理财规模增速已经开始明显下滑,4、5月后,各家银行的同业理财业务规模下滑更为明显,同业理财和理财的委外投资均已下降数千亿元。

  与此同时,5月份同业存单发行规模约1.23万亿元,连续两个月环比下降。记者从多家商业银行了解到,与前几年不断增加同业条线资源分配不同,最近几个月银行纷纷压缩同业业务,有些银行的同业负债已下降了20%左右。

  国泰君安银行业首席分析师王剑表示,在强化金融监管和货币政策稳健中性的背景下,一些银行开始自觉收缩、停办有违规嫌疑的业务,监管措施已取得实质性进展,银行业风险得到有效控制,预计这种局面还会持续,效果将进一步显现。

  趋势三:

  优化信贷结构 服务实体经济

  面对去杠杆、严监管的新形势,商业银行开始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将更多资源留给了对公和零售业务,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动性增强。

  “今年的公司类贷款投放好于同期,一方面由于宏观经济稳中向好,另一方面因为近几年信贷结构一直在做优化调整,产能过剩行业、大宗商品贸易等领域的信贷投放被压缩,同时基础设施、新兴产业等领域的投放力度加大。”某大型银行公司部负责人表示。

  今年4月,银监会发布《关于提升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的指导意见》,督促银行业回归服务实体经济本源。

  5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达到1.11万亿元,同比多增1264亿元,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2.9%;新增社会融资规模1.06万亿元,同比多增3855亿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