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上海人口老龄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养老产业光靠政府来做肯定不够
国资国企将带来怎样的养老新模式
养老服务是未来最大的民生保障之一,当国资国企主动与养老产业相遇,将会迸发怎样的火花?一场由上海国有资本运营研究院主办的“国资智库沙龙——国资国企如何参与养老产业”专题研讨会日前举行。从2010年至2025年,上海市人口老龄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申城户籍60岁及其以上的老年人口总量将增加277万人,年均增加18.5万人。“养老产业光靠政府来做肯定不够,需要市场广泛参与”,有识之士说。
多元产品应对不同群体养老需求
市老年学学会会长左学金表示,未来老年人收入多元化将推动需求多元化,不同收入人群的养老需求不同,政府要制定更精细化的政策,同时也应适当放宽规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产业。
上海国有资本运营研究院副研究员熊竞介绍,随着当前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的持续推进,国资国企正在加速转型和优化布局,将不断在民生保障、基础设施、战略性产业等方面加大投入。
一方面,盘活存量资源并进行创新,利用土地区位优势,打造稀缺性高端养老产品。例如,陆家嘴集团近期打造运营的“金色阳光颐养院”是目前上海市首家内环内养老服务中心,该中心还与临近的仁济东院等建立了医养结合的绿色通道。普陀城投近期也将长风生态商务区8号(西)地块的商业配套项目转为养老项目,以桃浦科技智慧城建设为契机,由城投公司下属安居公司承建金光三期养老院及配套商业项目,沪嘉北养老院已进入规划设计阶段。
另一方面,利用土地资源优势,打造大体量综合养老社区。上海实业在崇明东滩建设了上实瑞慈花园项目,占地面积2500亩,总建筑面积100万平方米,可满足10000多名长者的健康居住需求。光明食品集团旗下农工商房地产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长江总公司(崇明),在崇明岛开发了占地达2000亩的养老养生庄园项目。
引导带动社会资本参与养老产业
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导带动社会资本介入养老产业,也是上海国资国企的有益探索。
与社会资本成立混合所有制公司是创新模式之一。上海申养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就是由上海地产集团、上海万科、上海中医药大学联合发起成立,专注于养老运营服务。“这是国资国企改革、企业转型发展、校企融合的尝试和探索。”公司总经理严栋介绍,其中,国企可以提供存量资产、政府资源,企业引入品牌效应和市场化机制,高等院校则带来医疗资源和技术支持。目前,申养已在全市布局30余个项目,涵盖四大类养老产品:长者公寓是自理型长者的高品质养老公寓;照护机构是介护、失能、失智等长者的创新型养老机构;社区嵌入中心提供中短期托养和日间照料等社区养老服务;康复护理院则为失能失智、术后康复长者提供医疗服务。
与医院合作建立养老社区是另一种新的尝试。上海实业养老投资公司总经理童晓春介绍,上实集团开发的上实瑞慈花园项目中建立的瑞金医院东滩医疗中心,委托上海瑞金医院负责运营管理,设有门诊服务、专家问诊和专属医疗床位,为入驻的长者提供各项医疗服务,并可用医保支付。
此外,模式创新还包括组建专门的养老公司,搭建整合平台,探索医养结合。比如,光明食品集团出资建立上海东海老年护理医院,由一座别墅式度假村改建而成,集“老年护理、老年医疗、老年康复以及临终关怀”为一体。医院拥有1900张床位,是目前上海最大的老年护理医院。
可以金融方式介入养老产业发展
积极布局养老产业,异地国资国企以及央企的举措也给上海提供了不少可借鉴的模板。
比如,通过债券和基金等金融方式介入养老产业发展。央企中国诚通集团在改组为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基础上,设立了3500亿元规模的国企结构调整基金。该基金将用于促进国企产业领域的转型升级,包括通过并购重组实现传统产业与养老、健康产业优质资产对接。今年2月,河南省首支养老产业专项企业债券——由许昌市投资总公司申请发行的养老产业专项债券获得核准批复,这是该省第一支养老产业专项企业债券,同时也是年内全国首支获批的企业债券。此外,还可以通过金融国企与政府产业引导资金合作成立基金,投入养老产业。由郑州市产业引导基金与光大实业集团合作设立的光大郑州国投基金,已锁定“养老产业”“大健康”“消费升级”等主投方向。
熊竞认为,以养老产业为企业转型目标,将促进国有企业主业集中化、清晰化。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国资国企也面临“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新要求,“去产能”“瘦体强身”“寻找新主业”成为国企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十三五”期间,不少国企已将养老产业作为企业培育的主导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