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冲突不断 医生应向“心理学”学习

2017-05-16 09:52:33|来源:东方网|编辑:彭丽 |责编:刘征宇

  原标题:医患矛盾冲突不断 青年医生应向“心理学”学习

  东方网通讯员胡德荣5月15日报道:2017上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示范中心专题培训会今天在上海中医药大学落幕。作为本期培训会最大亮点,中华医学心身医学分会前主任委员、上海中医药大学著名临床肿瘤专家何裕民教授为学员们作了题为“临床心理的本土化:理论与实践”的报告,呼吁临床医生、特别是青年医生应谦卑地向心理学学习。

  如何更好地获得患者及其家人的理解?如何让医患关系变得和谐融洽……这些都是当今中国医疗界正在思考和致力解决的问题。何裕民在报告中指出,今天,世界范围有不少声音对临床医学发出质疑,临床医学内部要求变革的呼声也日益高涨,医学需要不断反思与自我批判,从而实现自我超越。

  何裕民说,心理学对此早已做出反思并迅速改变。在这一点上,临床医生应虚心地向心理学学习。当今的年轻医生在校时基本上都学习过《医学心理学》课程,但仅如“蜻蜓点水”,学得很表浅;一旦走上临床碰到病人时,几乎都忘记了。面对病人在临床上表现出来的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临床医生往往认为这是病人自己的心理问题,得由病人自行解决。

  当下,医患紧张、冲突不断是不争的事实。临床医生常会在诊疗中遭遇“土豪金”。在他们看来,给钱了医生就要救活,不救活就是医师之罪过;百岁老年人仙逝,讣告是“因病医治无效”,仍是医师的罪过。面对部分病患家属的指责,何裕民认为,临床医生懂一点心理学,多作一点医患间的换位思考,可避免许多矛盾。当今诸多医学大家,比如,北京的胡大一教授、上海的汤钊猷教授、广州的钟南山教授等都十分重视心理学,而且在几十年的行医生涯中自己摸索、积累出了一套临床心理学做法。何裕民直言,目前不少年轻的临床医生或者不重视心理学,或者心理学技巧不够。

  何裕民指出,中国在心理学研究领域有着厚实的本土资源。在历史长河中,中国思想家留下来的著作中,多有心理学的思想。中国的“心身共轭观”就是本土化的医学心理学。所谓心身共轭,是指把心身视作互为网络状错综结构,内在各有层次结构,以先天生成之体论,则精生气,气生神;以后天运用之主宰论,则神役气,气役精。“心身共轭”现象在医学上的应用,就是通过改变认知,加强社会调适,纠正不良个性及心理,进行行为干预等医学手段。何裕民说,“心身共轭”还可以防范或纠正一些心身相关的心脑血管、糖尿病、癌症等慢性疾病的病前状态。他认为,发展并提升心理学研究对于改善当下中国临床医学中的实际问题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心理学一直背负着三大使命:防范心身疾患、使生活丰富充实、开发人的潜能。何裕民认为,作为积极的心理学——临床心理学,临床医生对心理学知识的吸取将有利于医学进行自我反思,并帮助其实现自我超越。因而,在如今的诊疗机构和医学研究中,临床心理学不应该“缺席”。

  现为国家统编研究生教材《中医心理学临床研究》主编、中华医学百科全书《心理学及心身医学》主编的何裕民教授新近提出“健康人文学”概念。他指出,提升全民健康人文素养可弥补当今医学人文孤魂化,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是消弭医患冲突的抓手;并可有效减少或防范慢性病蔓延,具有治本之效。何裕民还强调,在“健康人文学”的建构中,临床医生应谦虚地学习心理学将是重要的一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