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陆家嘴未来:打开围墙的金融城

2017-05-15 11:08:04|来源:人民网|编辑:彭丽 |责编:刘征宇

【区县新闻】上海陆家嘴未来:打开围墙的金融城

改造后

【区县新闻】上海陆家嘴未来:打开围墙的金融城

改造前

  近日,在中共上海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韩正同志描述上海未来:建筑可以阅读,街区适合漫步,城市始终有温度。

  其实,唤醒街区的活力,增添城市的温度,上海近几年来一直在尝试、在创新。

  作为上海社区自治系列的第三篇,我们把目光从居民小区拉到商务楼宇,也是上海繁华的核心区域:高楼林立的陆家嘴金融城。

  在那里,一场打开围墙、开放公共空间的尝试,正在进行……

  消失的公共空间

  上海陆家嘴,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前有标志性建筑东方明珠,后有上海中心、环球金融中心、金茂大厦拔地而起。

  每到夜幕降临,这里依然灯火通明,千万盏写字楼里透出的灯光,正在共同写就上海金融的风起云涌。

  然而,这片面积仅为1.7平方公里、人称“小陆家嘴”的核心区域,越来越显示出其在空间上的不足——高楼大厦之外,留给城市、行人的公共空间已经不多。马路上是车来车往,而马路两旁,行人只能在狭窄的上街沿上行色匆匆,街区缺乏人的交流,也缺乏活力。

  是陆家嘴已经很挤很密,再难有方寸之地了吗?答案是否定的。

  同为国际金融中心的纽约曼哈顿,也是在狭窄的金融区域里,挤下了全球各大交易所和银行总部,并且沿街还点缀着数不清的咖啡馆、口袋公园,供来自全世界的金融人士在此社交、头脑风暴,迸发出创新的活力。曼哈顿人口之稠密,空间利用之高,令人赞叹。

  另一个可以体现密度的数据也佐证了这点:曼哈顿的容积率高达10,而陆家嘴的容积率不过3.5,和巴塞罗那6层建筑的空间利用率约等。这说明陆家嘴的空间,其实远远没有用足。那么,陆家嘴“消失的公共空间”都去哪儿了呢?

  答案也很简单:在每一栋高层建筑的围墙里。

  一般而言,每一栋建筑周边都有一些同样属于业主的“灰色空间”,它们和建筑一起被围墙“圈起来”,闲人免进。你圈起来一块,我圈起来一块,最终,城市能够开放给市民休闲漫步的公共空间越来越少。这些建筑的封闭围墙,有些是肉眼可见的大门、铁栅栏、混凝土墙,有些则是人们没有意识到的绿化和花坛。

  从这个意义上说,为了让城市的街头充满活力,让出门的人拥有更多社交、跑步、闲聊的公共空间,“打开围墙”是大势所趋,但也是一个难题。

  居民小区打开围墙或许有种种顾虑,那么公司的大楼有没有可能打开围墙,开放给城市里的每一个人呢?

  自贸区陆家嘴管理局,花了一年多时间,就在“小陆家嘴”核心区域破解这道难题。

  难以想象的割裂

  各自为政的大楼围墙,对我们的城市空间造成多大的伤害,许多人可能还没有意识到。

  这里需要先提一个概念:建筑后退红线。通俗地说,就是每一栋建筑在建造时,距离城市道路或城市空间,都应该保持一定距离。如果用图示来表达,那就是在某一块区域,以建筑为圆心,按照后退距离计算后,画出一圈红线,红线范围内的空间,都属于大楼业主。业主虽不能全部用来造楼,但至少可以在红线以内布置绿化、停车库、配套设施。

  于是,我们的城市空间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比如,一栋建筑外有一条绿化带,“看不见的红线”从绿化带中间穿过。这就意味着,本来是一条完整的绿化带,但它一半属于城市公共空间,由市政部门负责养护,一半属于大楼业主,由业主负责养护。绿化带怎么养,养护频率是多少,双方难以互相干涉。这条被割裂的绿化带面貌最终如何,不言而喻。而且,本来属于公共空间的绿化带应该允许市民自由进入,但现在和业主红线范围连在一起,也不可能开放给市民。

  比如,一条小路,被红线一分为二。小路的左边属于业主A,小路的右边属于业主B。于是,这条小路左边有双向单车道,右边又有双向单车道。车道的方向在外人看来十分奇怪,明明4根车道,然而它是一来一去再一来一去。

  比如,有些楼宇之间,按照红线“定下地盘”,本来在地理上是一条完整的街巷,结果变得互不连通。

  凡此种种,这条“看不见的红线”,不仅割裂了城市空间,并且人为加剧了诸多不合理,也让我们对城市更新束手无策。

  上海的老城区,囿于历史局限,或多或少都有类似情况,而对寸土寸金的陆家嘴来说,它还有更为复杂的因素,给这道空间难题“火上浇油”。

  据自贸区陆家嘴管理局的工作人员介绍,陆家嘴大多为高楼大厦,楼层越高,退线越深,楼宇“围墙内的灰色空间”越多,能够动点“小手术”的余地也就越小。

  更让人烦恼的还不止于此。新的城市地块,如今只有一个大业主,地块整体一起规划,统一安排停车、道路、垃圾,空间格局不至于严重不合理,且如果想要“微更新”,说服一个业主就行。

  而“小陆家嘴”的发展历史决定了,这里的每一栋楼当时都不是一起开发的,没有统一规划,而是一栋栋滚动式发展,每一座高楼都有自己的业主,每一位业主都按照自己的想法建设公共配套和标识系统。假设陆家嘴一块街区里有3栋楼,那就需要协调3个业主,有8栋楼,就需要协调8个业主。工作量之大、之复杂,远超想象。

  啃下硬骨头

  如今,上海的城市中心已经不太可能做白纸上的规划,小修小补的城市更新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

  而陆家嘴的土地上,金融的进一步发展,对空间提出更高的要求。有统计数据显示,目前陆家嘴区域内写字楼平均租售率92.2%,部分楼宇已达100%。接下来怎么办?金融城的空间优化迫在眉睫。

  20多年来,陆家嘴从曾经的农田发展到高楼林立,从穷乡僻壤发展为繁荣市区,它象征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也是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而如今,它必须进入二次创业的新阶段了,再大的困难都不容回避。

  自贸区陆家嘴管理局要做的,就是啃下这根“硬骨头”,让企业打开围墙、促进街区活力。

  他们选择实验的地块是一个地处要道又相对独立的街区:它由银城中路、陆家嘴环路、花园石桥路三条市政道路围合而成。街区与“小陆家嘴”三高楼宇(上海中心、环球金融中心、金茂大厦)相邻,而未来的地铁14号线陆家嘴站主要出口,就位于该街区花园石桥路一侧,一旦运营,过路人流将会十分可观。

  独立街区里有3栋楼:东亚银行金融大厦、太平金融大厦、东方汇经中心。

  第一次与3位业主协商时,工作人员就感受到极大压力。如果说,居民小区的协调难点是众口难调,那么商业楼宇业主数量少,但每个都很强势,并且没有居委会之类的机构作为润滑剂。

  “起初和业主商谈开会,感觉自己就是一个小舢板,正在面对3艘航空母舰。”一位工作人员如此形容。

  也有业主不想参加空间改造计划,“我的地方就是我的地方,没必要混为一谈,这样管理方便”。无论工作人员说得多好,只要意识到“你们想把手伸进来”,业主都不太乐意合作。

  究竟怎么说服3位业主,才能既实现公共利益,又兼顾对方的商业利益?经过几次会谈后,自贸区陆家嘴管理局总结出一条大原则:光谈情怀不够,情怀和利益需要双管齐下。比如,告诉业主,如果3栋楼所在的街区空间可以共同规划、优化设计、统一养护,最终能够美化这一带的环境,长远来说就能实现物业的升值。

  有一次,一位工作人员这样说服对方:“我们从来没有站在你们的对立面,大家都是一个大团队,一起为提升街区的空间价值而努力。你们出的每一分力、花的每一分钱,都会物有所值。”

  渐渐,业主们的态度软化了,空间优化的积极性被激发起来,到了后期,每一方都对空间更新萌生了期待。

  但是波折和挑战,仍然数不胜数。

  共同的街区

  协商的过程中,仅仅垃圾房,就差点难倒了工作人员。

  3栋楼宇在同一个空间分别建了3个垃圾房,不仅浪费空间,而且环境和体验都不好。理论上,为这个街区设立一个大垃圾房最为恰当,可是问题来了,垃圾房设在哪栋楼附近?

  3位业主中,有人表示自己可以不用垃圾房,有人表示想要垃圾房,但最好别放在自己的地盘上。

  工作人员为垃圾房的事情疲于奔命,协调不成,第一稿只能设计一个折中方案:在空间的中心位置造一个环岛,环岛上就是一座3面开门的大垃圾房。然而方案给专家组评审时,几乎所有专家都提出异议,有人直言不讳地说:“这样太难看。”有人委婉地说:“我从没见过视觉焦点、环岛中心,居然是一座垃圾房。”

  方案只好重新修改,一个回避不了的困难摆在眼前:垃圾房必须尽量往边角放置,可如此一来,靠近谁,谁都不会乐意。

  经过一次次说服,终于有一位业主松口,同意垃圾房靠近自己的地盘。为了体现公平原则,在协商其他空间资源时,大家也共同给这位业主做了点让渡和补偿。

  除了垃圾房,林荫道也颇费精力。

  原本这里的空间各自为政,绿化松散、空间割裂,别说一条完整的林荫道,仅仅走路都不能走通。统一设计时,有一个方案获得交口称赞,那就是把整个街区红线内的灰色空间,大部分变成一片蜿蜒连绵的绿化带,并且像公园那样,绿化中间有一条慢行林荫道。

  如此一来,路人们平时可以像逛人民公园那样,自由进入林荫道,每天在此晒太阳、散步、聊天。这个设计,真正把3栋楼宇的“围墙内灰色空间”开放给了每一位市民,也真正做到了“打开围墙”。

  然而,林荫道树种选什么,不同楼宇有不同诉求。几乎每一次提到林荫道,大家都会为自家楼宇附近的移栽标准、树种选择而争执。还有两位业主,对彼此附近的景观道路用料意见不一致。比如,明明是同一条小路,一边的业主喜欢砖石铺装,另一边的业主提出用沥青就行。

  为了否定砖石铺装,业主还举例说:“你们看,国金中心广场的砖石铺装没过多久已经碎裂,砖石铺装后续维护非常麻烦。”

  自贸区陆家嘴管理局为了砖石铺装这件事,特地邀请专家进行评估。专家认为,只要施工符合标准,用小砖块,而非大砖块,一般不会碎裂,且举了静安嘉里中心的例子来说明。为了让业主彻底放心,工作人员还请来专业团队测算该路段的车流,对地面的受压情况进行评估。最后,几乎所有权威专家都表示这条小路砖石铺装没有问题。

  眼看技术难不倒工作人员,业主终于同意统一铺砖。

  后续,街区的绿化将会统一由市政部门管理养护。也有业主提出自己养护,但是这一点上,自贸区陆家嘴管理局寸步不让,回应说:“如果分开养护,一边草是绿的,一边草是黄的,那得多难看?”

  每一次协商都是一次挑战,事无巨细,想要最终获得多方认同,背后的功夫难以言喻。

  说到这里面的诀窍,自贸区陆家嘴管理局表示,关键就是力求整个协商过程公开、透明、公平。所以每次开会,他们都确保3位业主全部到齐以后,才开始协商,从来不单独找任何一家私下接触。所有问题、诉求,摆上台面,大家一起商量。

  也有时候企业提出的诉求,自贸区陆家嘴管理局满足不了,最后向有关部门求助,问题迎刃而解。

  天长日久,设计方案在一次次协商中一改再改,不知改了多少版。陆家嘴管理方的诚意和决心,打动了所有业主。

  有一次,协商不成,一方的与会人员萌生退意,表示甩手不干了,但此时,另外两方非常支持,主动说,大家如果投票,结果就是2:1,不做也得做。一位业主代表甚至说:“街区是我们共同的街区,所有空间全部相连,这已经不是一家之事。”

  团队就这样在磕磕碰碰中,渐渐凝聚起共识,朝好的方向前进。

  突破看不到的围墙

  打开围墙,让街区重新焕发活力,并非仅靠自贸区陆家嘴管理局的努力就能办成。

  这次打开围墙的尝试,有一个关键,那就是突破了单体建筑红线。

  原本,每栋楼几乎都沿着红线设置自己的绿化带。我们经常有类似体验,上街沿之所以不够宽敞,难以步行,往往是因为里侧有高高筑起玻璃砖的花坛和绿化带,这其实就是企业的红线,这样的好处是方便计算和管理,只要沿着玻璃砖开始计算面积,就知道企业的绿化率和红线是否合乎规范。

  然而如今,试验街区的绿化是公园般不规则形状,外围线条蜿蜒曲折,一会儿绿化在原红线里,一会儿绿化又超出原红线范围,与慢行道路融为一体。街区统一设计后,3栋楼彼此之间的红线也相互混杂,难以清晰划分。所以最后,整片街区一起计算绿化配比和红线距离。

  “如果按照每栋楼单个红线来管理,打开围墙永远做不到。”工作人员解释,“所以我们现在统一计算总占比。”而空间统一规划后,绿化面积和占比反倒比原来更大,超出了3000多平方米。

  这种突破单一红线的新尝试,首先需要相关管理部门的支持。

  除此之外,未来街区还会成立公共空间的联席会议制度,业主们每年共同商讨空间优化的经费,凑成一个盘子。红线外由政府承担,红线内由业主出资。

  地块红线是“看不见的围墙”。但这里,未来除了房子以外,目之所及,都将是市民的休闲空间。楼宇里的几家咖啡馆也闻讯而动,兴致勃勃,打算将座位摆到外面。

  在此之前,陆家嘴该片区没有大树和林荫道,没有马当路那种街边可以坐下聊天的咖啡馆。原本狭窄的慢行区域,管理部门即便想设计什么东西都不可能。而如今,在街区中,自贸区陆家嘴管理局还设计了充满趣味的公共装置艺术,有一面墙可以涂鸦,还有一口井作为景观。

  其实一年多以前,自贸区陆家嘴管理局曾经想尝试让北面的老旧街区打开围墙,但那个街区涉及8栋商务楼宇,最终协调以失败而告终。

  这个案例的成功,让他们很受鼓舞。如今,浦东新区还有2个街区的业主们主动提出,也想尝试空间改造。

  社会治理的创新,未必局限在居民住宅区。陆家嘴31.78平方公里范围内,集中了251栋楼宇,金融城本身也是一个大社区。

  随着一座座“围墙”的打开,未来的上海,一定会是一座依然繁忙,但彼此能更便利地邂逅交流,生活更加多姿多彩的全球城市。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