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上马”故事:当奔跑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2017-05-02 08:28:10|来源:东方网|编辑:彭丽 |责编:刘征宇

  图片默认标题

  近年来,上海群众健身热潮发展迅速,马拉松也成为时尚品。上海马拉松20余年的变迁,如今也在朋友圈火热起来。但因何而跑步?不同跑者的答案又不尽相同。

  图片默认标题

  马拉松成一种生活方式

  “无锡、厦门、重庆、扬州、北京、马来西亚沙巴以及上海的马拉松赛,我都跑过了。”为何要不断的飞来飞去跑马拉松,在一家外贸公司从事HR的吕际罡认为,这已经成为他追求的生活方式。

  图片默认标题

  2015年,吕际罡在国外旅游时,正好当地刚刚结束马拉松比赛。在朋友的怂恿下,他们沿着马拉松路线重新感受了比赛氛围。不试不知道,这次“偶然”的兴趣培养竟改变了生活轨迹。

  回到上海,他就加入了跑团,制作训练计划,开始关注马拉松信息。这两年来,吕际罡坚持每天早起一个小时累计跑量。被称之为上海的跑步圣地的世界公园,也留下了吕际罡的身影。

  图片默认标题

  “那里没红绿灯,刷一圈正好五公里。”最近,他也常常到滨江公园跑步。“用脚步重新感受熟悉的城市会让自己很兴奋,也认识不少朋友。”在这次的上海半马赛上,吕际罡扛着跑团旗子慢跑,并见证了跑友的甜蜜求婚。

  图片默认标题

  为大爱奔跑 跑步中传递温暖

  59岁的陆坚今年又报名参加上海半马赛了。从2006年参加上海全程马拉松算起,他已经跑了12个年头,与众多跑友不同,陆坚每次必带装备是沉甸甸的单反相机。

  改变是缘由2011年的一次感动经历。当时,陆坚在赛道上看见两个人用绳子牵引着跑步。“紧跟一段距离才恍然大悟,一个视障者由健视者陪跑。”去年上海马拉松,陆坚就拍下了上海“做你的眼睛”陪跑公益志愿者和视障运动员。

  图片默认标题

  2016年的上海马拉松,这个公益组织得活动被媒体广泛报道。一根牵引绳、三个陪跑员、身穿专门衣服组成马拉松团队被市民熟知。

  “我们为视障者提供帮助,让他们也能参与到社会体育氛围。”队长郑伟介绍蓝睛灵公益组织。2015年1月成立之前,做销售工作的郑伟是众多跑者中的一员,看到朋友组织的关爱行动,便不辞辛苦的加入进来。

  图片默认标题

  殷天佑和殷天保是半马赛上11名视障跑者中的一对双胞胎兄弟。兄弟俩情同手足,也是跑道上的竞争者。为了这次半马,外公、爸爸和妈妈全家都加入到志愿服务中。

  越来越多的人进入马拉松朋友圈

  图片默认标题

  1996年,首届上海马拉松只有5000名跑者参赛,直到去年,21岁的上马已经变成拥有38000名名额、最接近国际水平的马拉松赛事。2015年,上海又举办了首届半马,至今上海距离“一城双金标”的赛事更近了一步。

  从重视赛事本身,到用马拉松来表达一座城市的诚意,上海马拉松已经开始成熟。从跑者吕际罡、陆坚,到公益活动“做你的眼睛”,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马拉松这个大朋友圈。

  在近年来,上海不断更新升级群众健身环境。截至2016年底,上海共建成社区健身苑点10040个、市民球场446处(942片各类球场)、市民健身步道382条。

  去年创新举办的第二届市民运动会,共开展各级各类竞赛9778个,参加人数达1461524人,参与人次达7889929,赛事数量、参赛人数和人次均创历史新高。

  正如吕际罡在朋友圈写到:“跑步,一场成年人的狂欢盛宴。”正如陆坚在网络空间里写到:认识一座城市,来一场马拉松。也正如“蓝睛灵”这样总结:所有的汗水、喜悦、奋斗都在时光的刻磨中,成为了最美好的回忆。

  根据调查,在上海,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占比在38.5%~40%。健身走、健身跑、羽毛球,为市民最常用的三种运动方式。上海要建成全球著名体育城市,也会以提高公众参与度为核心,加快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