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鸥”重新展翅二次转型 能否找到一条新路

2017-05-02 12:01:51|来源:人民网|编辑:彭丽 |责编:刘征宇

【品牌商家】“海鸥”重新展翅二次转型 能否找到一条新路

  ▲海鸥58-I型,它在1958年1月由刚成立的上海照相机厂生产。 (均 资料)

  三年前,那只折翅的“海鸥”重新展翅,曾梦想着一飞冲天。然而,这几年照相机市场断崖式下跌,让这只还没来得及长大的“新海鸥”始料未及。

  作为海鸥学习的行业标杆,尼康、索尼等也纷纷陷入困境。上海海鸥在数码相机这条路上举步维艰,似乎又走入了一条死胡同。作为老品牌,不创新只有死路一条。这一次,“海鸥”将如何抉择,能否在绝境中找到一条活路?

  “新海鸥”曾一度供不应求

  “新海鸥”的发展还算顺利,经过与“老海鸥”产权、人员分割后,产品研发步入快车道。2014年初就推出CF100与CK20两款数码相机。

  日前,记者来到松江区明南路288弄,这里是老国企上海海鸥照相机公司所在地。这家老品牌曾创造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相机产业的辉煌。如今,大门前的大理石上已换成新标志“上海海鸥数码照相机有限公司”。

  曾几何时,上海的“海鸥”几乎是照相机的代名词,也是时尚的象征。为购买海鸥相机,上海市民曾彻夜排队。海鸥4型、海鸥DF型等一批经典相机陆续出现。鼎盛时期,全厂员工达6000多人,年产值10多亿元。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面对国外数码相机的冲击,受体制束缚等原因,海鸥相机还没来得及高飞,就一头扎在地上。2004年海鸥厂整机全部停产,生产销售数字定格在2066万台。这一数字成为“老海鸥”的记忆,挂在新海鸥厂的历史墙上。

  如今,大门前的这个新厂名,是“海鸥”停产10年后的一次重生。

  2014年初,解放日报曾率先报道上海海鸥相机重新投产、依靠数字转型复出的消息,一度引发各界关注。不少市民惊呼,曾经创造出无数个行业第一的那个“国民相机”又回来了。

  这“回来”的故事颇具戏剧性。据了解,现在的投资人之一安国军是“相机迷”,海鸥相机曾给他留下过美好回忆。在事业上小有成就的他,一直有复苏“海鸥”的梦想。而当年曾在海鸥厂不远的上海奔腾电工当总经理的曲建涛,上班路上经常路过颓废的海鸥厂,今昔对比,让这位对民族品牌有着一份特殊情怀的职业经理人,有了重振“海鸥”的冲动。一位投资人、一位职业经理人,就这样一拍即合。

  作为老国企,历史的包袱有多重,是外人难以想象的。刚进入海鸥厂时,着实把曲建涛他们吓了一跳。“要想复活‘海鸥’,必须轻装上阵。”这也是上海市国资委等部门提出的明确思路。“必须让上海海鸥数码照相机有限公司这只‘新海鸥’与‘老海鸥’脱离干系,民营资本占绝对大头,老海鸥集团只以品牌入股,不参与管理决策。”

  国资监管部门敢于将老品牌从“冷库”中释放出来,可以说在“海鸥”复苏上做了一次有益的探索。

  另一方面,在2009年正式入股“海鸥”时,这支民营资本团队早已“盯”上深圳的一支数码相机技术研发团队。这支团队集聚光学、图像处理等一批高手,掌握着现代数码相机的核心技术,但他们空有一身功夫却不能施展,因为国内没有一家能够真正把数码相机做起来的企业。听到“海鸥”回归,双方短暂接触就达成共识,这支团队火线加入到海鸥公司。

  “新海鸥”的发展还算顺利,经过与“老海鸥”产权、人员分割后,产品研发步入快车道。很快,在2014年初就推出CF100与CK20两款数码相机。由于产能等原因,一度供不应求。此后一年又先后推出CK10和CM9型号,作为对经典相机的致敬,在造型方面借鉴老海鸥相机的经典机型,尤其是CM9双反的造型让人马上就能追忆起经典的4A、4B年代。

  然而,供不应求的局面没能持续多久。

  “怀旧只能是激发市场的一剂兴奋剂,靠怀旧只能赢得对‘海鸥’有感情的一批中老年群体。”市场分析人士说。更重要的是,相机市场这几年发生了不可逆转的下滑颓势。

  这只“新海鸥”似乎生不逢时。

  传统相机市场断崖式下滑

  数码相机全球销量从2010年的1.2亿台下滑至2016年的2430万台,下降幅度高达80%。尼康、索尼、佳能等行业巨头要么走弱,要么抽身。

  当下,智能手机几乎人手一部,其功能日益强大,特别是高端智能手机不断兴起,使传统相机在消费者层面的影响力逐渐减弱。

  拿照相功能来说,iPhone7配置的两款摄像头,后置款像素为1200万,前置款像素也提升至700万,对大部分用户的日常需求已绰绰有余。近年来,出门旅游背相机的人也越来越少。

  上海海鸥数码照相机有限公司董事长曲建涛说,自2010年数码相机市场创下1.2亿台销量登上顶峰后,数码相机市场这几年出现断崖式下滑:2016全球销量下滑到2430万台,下降幅度高达80%,预计2017年比2016年还会下降10%以上。

  “海鸥”在数码相机这条路上可以说是举步维艰。特别是,海鸥面对的还是国内每年销售量仅200万台左右的市场,下滑趋势比海外更加明显。从其曾经要追赶的行业巨头尼康、索尼来看,这些企业的日子也不好过。

  据媒体报道,去年11月因数码相机业务不佳,尼康公司宣布通过提前退休的方式在日本国内裁员约1000人,相当于其国内员工总数的10%。去年底,日本索尼公司也陷入变卖资产的风波,宣布将位于广州的相机模块工厂索尼电子华南有限公司,作价99亿日元出售给深圳欧菲光科技公司。今年4月1日,欧菲光与索尼正式举行交接签约仪式。

  在外界看来,出售工厂是索尼迫于市场压力的无奈之举。索尼方面表示,去年以来索尼照相机销售额持续下滑。“索尼已重新评估并对其相机模组业务规模进行优化,将索尼电子华南有限公司产权转移给欧菲光,正是优化该项业务规模措施的一部分。”

  而被国内消费者定位成一家消费级影像设备生产商的佳能,其实早已悄然转身。在全球范围看,以打印机为主的办公产品才是佳能营收贡献中最大的业务。从卖硬件到卖解决方案,这是包括惠普、戴尔在内的全球很多传统IT公司的转型方向。佳能最赚钱的办公打印业务也在走这条路,比如对超大文件的异地联网打印,用户可在A地点击打印,出差到B地的打印机上刷卡进行安全验证后再打印。从佳能过去10年的财报看,这家公司的销售额一直保持着一条十分平稳的曲线,没有大起大落。

  据了解,过去三年,海鸥数码相机的销售平均每年在两三万台左右。当时,曲建涛曾表示,海鸥的研发投入是千万级别的。他坦言,现在企业还没有达到盈亏平衡。

  由于受相机市场下滑的影响,现在空旷的海鸥工厂里,工人比以前更少了。“销售上不去,养人的成本居高不下,我们从前年底就开始裁员了,相机组装这块裁掉一半多。”

  不过,海鸥相机的重新上市,这本身就获得极大关注,品牌知晓度、美誉度已得到提升。“海鸥品牌的无形资产达到今天的高度,对一个沉寂十年的老品牌来说已属不易。”上海企业文化与品牌研究所所长周元祝说。(记者 刘锟)

  记者手记

  期盼“海鸥”再次高飞

  ■刘锟

  从沉寂十年,到复出后的艰苦探索,“海鸥”目前所遭遇的,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老字号重振的困境。

  应该说,它是所有品牌、企业都会始终面临的替代、迭代、颠覆的场景。

  正如上海企业文化与品牌研究所所长周元祝所言,海鸥相机前几年通过国资产权结构重组、重振品牌的改革路径本身是正确的,今天这种以品牌资产人格化、企业产权变革为主体的改制方法,依然是老字号、老品牌体制创新的比较合适的路径,是值得倡导的。

  梳理这几年上海老品牌的发展,其实有不少成功案例,如恒源祥、红双喜、凤凰自行车、老凤祥等都是通过不同形式的国资股权依法依规让渡,使这些几十年、甚至百余年历史的品牌得到了强劲的发展。

  新海鸥相机目前遇到的困境,是互联网时代带给所有传统行业的巨大挑战。当今企业发展最大的竞争对手,已不是我们可见的同业或者友商,往往是来自于行业外的创新性颠覆。

  采访中,海鸥相机董事长曲建涛感慨,这几年走过的路要用一个字来形容那就是“苦”,两个字“很苦”,三个字“太苦了”……

  无论如何,海鸥品牌下一步发展还是要更大胆地拥抱创新、拥抱互联网、拥抱新模式,要发挥企业本身拥有的影像技术优势,对接新产业、新业态。

  我们已经看到,曾经的世界500强企业柯达,作为全球最大、最领先的图片制作商,被数码相机的产业化彻底颠覆,最终企业通过发挥自己的图片打印技术积淀和储备,已在高端印刷装备产业找到市场契机;最近一年,原本已堪称“几乎没有存在感”的自行车厂商,因为嫁接了共享单车,一举走出发展瓶颈,产能得到释放,迎来了第二个春天。

  今天的“海鸥”正在积极发挥自己的技术优势,开拓新的蓝海,这是令人欣喜的。伴随着体验经济、健康产业等新产业、新功能的崛起,数码成像行业还有大量可供创新对接的市场空间。

  况且,“海鸥”这个品牌,直至今天仍有很多美好的回忆和较好的美誉度。期盼“海鸥”再次高飞。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