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国际消费城市 沪将打造地标性夜市

2017-04-13 09:20:29|来源:东方网|编辑:陆晟琦 |责编:刘征宇

  “去年上海的商业转型取得很好的成效,比如说南京路、淮海路已经走出低谷,从连续几年的负增长开始正增长。”近年来上海的实体商业纷纷转型,一些大型商场的业态调整,也使得人们看衰实体商业的发展,不过,在12日下午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商务委副主任吴星宝却表示,上海作为国际消费城市正式提出来以后,商业的优势越来越凸显,而“变”则是商业发展的常态。

  三年实施90项重点商业转型项目

  “星星堂”、“月亮湾”、“太阳宫”。这些听起来奇怪的名字,今后或成为上海虹口的标志性商业区。在瑞虹新城,东方网记者看到,原本单一的住宅边,已开发出主攻亲子、青少年的星星堂,主打社区商业小而精的月亮湾,以及在造的写字楼生活艺术主题的太阳宫。

  在月亮湾,整体结构呈开放式,雨天淋雨,晴天晒太阳,所入驻的商家,也大多已体验式,或者生活、艺术为主。目前已有90家商户确认入住,其中约80%的品牌为虹口区首店,15%的品牌为上海首店,项目预计今年六月开业。据开发商介绍,“天地式”综合商圈,就是要构建全新的超区域风尚生活圈。

  而自成功推出国内首个屋顶摩天轮之后,大悦城也将在长风公园附近再造首个屋顶运动空间。项目方介绍说,今年12月,大悦城商场将开到上海长风公园畔。长风大悦城计划新引入200余家品牌,业态比例将调整为:零售50%,餐饮33%,服务12%、娱乐5%,其中更有首进普陀乃至上海的新兴业态和品牌。

  新的项目在不断的建立,旧的商业体不断转型,上海市商务委副主任吴星宝表示,以“新”为引领、以“新”为引领、以“变”为常态、以“快”为目标,上海作为国际消费城市正式提出来以后,上海商业的优势越来越凸显。

  上海市商委主任尚玉英在发布会上透露,上海聚焦商圈、业态、企业三大核心要素,连续三年滚动实施90项总投资达793亿元的商业转型升级重点项目。

  国际水准地标性夜市将建立

  重点项目的转型离不开“互联网+”的引领,尚玉英说,特别是商业大数据的发展为传统零售插上数据的翅膀,推动消费市场向全渠道、全品类、全时段、全体验、全客群变革。

  据数据显示,2016年,包含商品和服务的网上购物交易额5604亿元,是2011年的9.6倍,已相当于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51.2%。而上海快递年业务量突破26亿件,日均超过700万件,仅阿里巴巴旗下平台每天从上海发往全国各地的快递就达300万件,货值9亿元左右。

  在“互联网+”的带动下,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新零售企业不断涌现,主题型百货、品牌旗舰店、高端定制等体验型、个性化、场景化的商业业态吸引了众多消费者的光顾。其中,K11、大悦城等成为融文化艺术、餐饮、娱乐、社交、亲子、生活服务等于一体的消费新地标。

  吴星宝表示,“互联网+”不断的督促着传统商业从商品变成“商品+服务”,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未来,上海作为国际消费城市将重点打造假日经济、节日经济和月光经济三种业态,其中月光经济就是指夜市。吴星宝透露,今年上海将打造四到五个具有国际水平、满足各种需求的,同时适应多元化档次的地标性夜市。

  建四个外省蔬菜生产基地保“菜篮子”

  菜篮子更是老百姓关注的焦点,东方网记者了解到,今年上海市将大力推进30家示范型标准化菜市场升级改造工作,推动标准化菜市场向集团化、连锁化、公司化转型升级,支持新型农产品流通模式,形成一批“统一标识、统一管理、统一结算、统一服务、统一品牌”的五统一管理模式2.0版的标准化菜市场。

  在嘉善路上的标准化菜场“上蔬永辉”,记者看到,鲜亮的外表,不亚于沪上各大超市,蔬菜类、肉禽区、粮油区、干货区等1000多个品种的生鲜食品应有尽有;在结账方面,除了现金和刷卡,支付宝、微信等移动支付方式也都可以使用。据悉,超市化的“品相”和管理模式,正是2.0版标准化菜市场发展重点。

  此外,为保障上海蔬菜的供应,上海市商委委主任尚玉英表示,上海市政府去年批准可以在外省市建立紧密型的蔬菜生产基地,目前已在云南、海南、江苏、山东四个省建立了基地,并取得很好的效果。

  而为了保障上海市民外省市蔬菜基地的食品安全,基地从源头开始就可以检测,追溯标签在源头贴好,通过冷链全过程的保鲜,运输到上海。

  尚玉英说,这减少了中间环节,点到点,基地直接到零售终端,成本大幅度下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