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岁院士汪品先请缨开公选课 将推线上直播

2017-04-07 09:13:16|来源:东方网|编辑:陆晟琦 |责编:刘征宇

  东方网4月7日消息:据《劳动报》报道,不讲要考的知识,也不教有用的技巧;既不是主干课,也不是必修课;并不像基础课,更不是专业课。同济大学的汪品先院士开了门很怪的课。“就一个目的,让学生们多想想。”这位81岁的资深院士主动请缨向学校申请开了门“科学、文化与海洋”的公选课。他说,希望在科学和文化之间构筑桥梁,哪怕只是架在校园角落里的一座小木桥。

  开课前写了邀请函

  这是一封特殊的致全校学子的信,来自长年奋战在深海科研第一线的汪品先院士。信不长,只有408个字,字字真诚。

  “这些年,我一直在探索海洋科学,也在不停地思考‘科学’和‘文化’的内涵……想法越发成熟后,开设一门课的点子便跳了出来,课程的名字就叫《科学、文化与海洋》。”汪品先说,这门课的目的只有一个:让你多想想。

  这门课讲点什么?汪品先说,不少国家有科学与艺术院,因为两者是相通的,都是创造性思维的产物。文化,要注入科学进展的新鲜血液;科学,要点亮文化积累的智慧之光。“而我国从科学院到高考,文、理之间都产生了断层,客观上的后果是两败俱伤。开这门课,也就是想通过我和几位同仁在课堂的演讲,和你们在网上的讨论能激发起热情和火花,在科学和文化之间构筑桥梁——哪怕只是架在校园角落里的一座小木桥。”

  这则邀请函,震动了同济的学生们。选课系统一放开,名额就被秒杀,许多老师和校友也都赶来听课,首堂课上,容纳350人的报告厅挤得满满的。“先生的出发点真切又高瞻,是真正的育人大匠。”一位同济学子说。

  科学是幽默好玩的

  首堂课,汪院士以“科学与文化——好奇心、幽默感和创造性”为主题,116张精心制作的PPT,娓娓道来现代科学的起源。

  在他看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法,极大地提高了科学的地位,但是科学又属于文化范畴,所以科学既是文化又是生产力。而我们过度强调了物质,冷落了科学的文化方面。科学对社会的贡献既包括有形的物质产品,也包括无形的精神升华,为此,科学家的工作不可能单纯用‘产生多少价值’,更不能用‘拿到多少经费’来衡量。”汪院士很耿直,批评起当前病态的科技文化。他说,许多重大的发现,研究者本人一没发财、二没当官,生前潦倒一世,身后才被追认。“这与今天我们按论文数目发奖金、科研立项时就盘算着得几等奖的科技文化相比,相去何止千里!”

  科学应该是幽默的,好玩的。“我们从来都是把科学描绘得太严肃了,学生一说科学就是考试,科学本来是好玩的,既有用,又有趣,而有趣这点我们说得太少。而真正的原始创新往往是源于有趣:我研究这个问题,如果有用那我太高兴了;如果没有用我还是要研究,因为解决不了我睡不好。”他感叹道:“我们国家的科学交流中,活跃气氛不足,拘谨呆板有余,严重缺乏幽默感。”

  将推出线上直播

  “每个双周二,因为汪院士变得值得期待。从来没想过院士能给本科生开这么有趣的公开课,有趣有见解,特别感动。”同济环境学院的一位学生这样说。“汪先生以八十高龄主动为学生开人文素质课,为我们青年教师树立了榜样。振兴中华需要软实力,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年轻学生寻找科学中的乐趣,培养他们的科学创新精神。”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青年教师肖文申表示。

  记者从同济大学了解到,这门课共8次讲座,其中6讲由汪品先院士主授,另外两讲由“神秘大咖”讲授。剩余5讲的主题涵盖“人类与海洋——兼谈华夏文化的软肋”、“东西方文化——我国知识界的百年困惑”、“科学与视野——时空的跨度和认识的深度”、“创新和语言——汉语、外语和双语”等。为了让更多人能共享这场科学与文化的盛宴,校方之后还会为该课程增设线上直播。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