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学家发起领衔大科学计划

2017-04-07 08:17:57|来源:文汇报|编辑:陆晟琦 |责编:刘征宇

【首页头条1】上海科学家发起领衔大科学计划

在依托复旦大学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成立的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内,实验人员正在进行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本报记者叶辰亮摄

  本报记者 姜澎 沈湫莎

  一项由上海科学家发起的国际合作大型科学研究项目——国际人类表型组研究的国际合作计划正进入全面启动前的最后阶段,这个由中国科学家发起并领衔的国际大科学研究计划,由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副校长金力教授等学者主持,数百位全球科学家参与,被认为将破解人类生老病死的奥秘。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上海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经历多年积累,从曾经只能争取参与国际合作项目,到现在领衔国际科学研究大项目,上海科学家们正通过组织、主导和参与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计划,为科创中心的建设提供牵引力和推动力。

  从承担大计划中1%的工作到发起大科学计划

  表型组是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所有个体表征,继人类基因组之后,被国际科学界认定为是解决人类生老病死、实施精准医疗的一个新途径。我国科学家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表型组研究,最近几年,我国又加大了对这一领域的投入。据中国科学院有关负责人介绍,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具有代表性的大科学国际合作研究计划大约有51项,大多数由发达国家发起。包括1990年实施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就是由美国等发达国家发起的,中国科学家最终承担了其中1%的工作,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中国科研领域的一大进步。

  市科委总工程师傅国庆告诉记者,大科学计划是发达国家和地区参与全球创新网络,配置世界科技资源的一种方式,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科研项目已在我们国内萌芽,其中不少“产自”上海。

  由上海交通大学粒子物理宇宙学研究所所长季向东教授等领衔的在四川锦屏山地下的暗物质探寻,是由我国科学家领衔的国际合作科研项目。

  季向东表示,由国际众多科学家们合作的科学研究计划不仅是一个国家科学实力的标志,更需要提出者在某一领域洞察先机,提出世界科学家共同关注的问题。

  在过去的十多年中,尤其是最近五年中,越来越多的海归学者回到上海,人才集聚效应使得沪上学者有能力也有资源发起各类国际合作的大科学项目。金力教授就曾任国际人类基因组组织委员,还参与了美国国家健康研究院(NIH)“后基因组时代”战略路线图的制定。季向东也是从美国马里兰大学全职回国。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和菲尔兹奖的获得者在内的一批外籍学者也开始加盟沪上的高校和科研机构,这也为我们发起国际科研合作项目提供了条件。

  基础科研诸多“首次”“之最”在上海诞生,科学家有了底气

  基础研究领域的许多“首次”和“科研领域的之最”在上海诞生,这为上海的科学家们提出或发起国际科学研究大项目提供了条件。

  就在本周,复旦大学宣布,全球最大的脑科学数据库已落户该校。这个数据库包含美国脑连接组计划采集的1000个人脑扫描数据,英国生物银行投入约5.8亿英镑采集的50万人全基因组和1万个人脑影像数据,复旦类脑智能研究院采集的1000例以上精神分裂症、1000例以上抑郁症、2000例以上自闭症脑部数据。

  “这个数据库为我们研究抑郁症、脑卒中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复旦大学类脑人工智能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冯建峰告诉记者,这个本身就是国际合作建成的大数据库,现在正为中外科学家们联手破解人类大脑疾病的奥秘提供各种可能性。

  今年10月,一场规模盛大的量子物理高端研讨会将在上海举行。季向东说,许多科学灵感是从交流中产生的,让上海成为全球科学家的聚集地,有助于大科学计划的萌芽。大科学计划是发达国家和地区参与全球创新网络,配置世界科技资源的一种方式,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科研项目已在我们国内萌芽,其中不少“产自”上海。

  由上海交通大学粒子物理宇宙学研究所所长季向东教授等领衔的在四川锦屏山地下的暗物质探寻,是由我国科学家领衔的国际合作科研项目。

  季向东表示,由国际众多科学家们合作的科学研究计划不仅是一个国家科学实力的标志,更需要提出者在某一领域洞察先机,提出世界科学家共同关注的问题。

  在过去的十多年中,尤其是最近五年中,越来越多的海归学者回到上海,人才集聚效应使得沪上学者有能力也有资源发起各类国际合作的大科学项目。金力教授就曾任国际人类基因组组织委员,还参与了美国国家健康研究院(NIH)“后基因组时代”战略路线图的制定。季向东也是从美国马里兰大学全职回国。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和菲尔兹奖的获得者在内的一批外籍学者也开始加盟沪上的高校和科研机构,这也为我们发起国际科研合作项目提供了条件。

  上海在基因组学、蛋白质、脑科学、再生医学、量子、纳米、金属催化等前沿领域不断开拓新领域、开辟新途径、开创了新的研究方法。据统计,上海科学家去年在《科学》上发表论文18篇,占全国28.1%,在《自然》上发表论文7篇,占全国的46.7%,在《细胞》上发表论文4篇,占全国的40%,这一切使得上海科学家有了向全球发起大科学项目的底气。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