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舞片《爱乐之城》创造了歌舞片在中国的票房纪录已是个不争的事实,该片上映一周以来已创下1.8亿元票房,打破了由周杰伦《天台爱情》创造并保持至今的1.3亿元纪录。从情人节前被朋友圈悄然刷屏到如今出现在坊间的热烈议论,《爱乐之城》忽如一夜春风来,它所带来的高关注度,超出了市场对它的预判,随着奥斯卡颁奖日的日益临近,《爱乐之城》完全有可能再掀起一波观影热潮。
印象里,国内不是没有尝试过歌舞体裁的电影,但真正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似乎只能想到陈可辛的《如果·爱》,翻翻该片履历,《如果·爱》诞生于2005年,距今已有十多年。在中国电影逐渐回归其娱乐和艺术本性的过程中,国产歌舞片在蓬勃发展的电影产业里显得如此式微。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这个在国外被广泛接受的类型电影在中国难找到发展空间呢?为什么国内一直没有真正拿得出手的歌舞片,我们的《爱乐之城》又在哪里,逐渐成为业内近来热议的重要话题。
困境:缺乏歌舞片生长的文化基因
在接受采访时,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石川谈到,《爱乐之城》沿袭的是好莱坞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歌舞片的传统,歌舞片作为一种类型片,是好莱坞按照百老汇的演出方式来进行创作的。在中国文化中,显然缺乏那样的传统。音乐人高晓松则说,任何一个类型电影,均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生活形态有一些联系,缺少歌舞娱乐文化的土壤,确实成为制约国产歌舞片发展的最重要原因。
另外,这种水土不服还体现在消费习惯上。日前,《爱乐之城》的引进方卓然影业CEO张进公开披露:在决定引进《爱乐之城》后,公司方经过反复斟酌,确定将影片宣传和营销点更多地放在“爱情片”,而非“歌舞片”上。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看到的中国海报上,主打的是“20年后,遇到爱”这样的广告语,这个决定耐人寻味,显然淡化歌舞元素是为了争取院线排片以及适应国内观众观影喜好的考虑。这也解释了,歌舞片并不受院线待见这一潜在的事实。
石川认为,跟科幻片一样,中国文化缺乏对歌舞片的消费习惯。“美国有历史悠久的百老汇商业传统,音乐剧已然成为西方大众文化中一个非常主流的娱乐形态,这便是歌舞片生长的土壤。消费习惯和文化土壤,决定了中国很难培育出这种类型的电影。
《一步之遥》等影片虽不是标准的歌舞片,但是其中含有的歌舞元素,还是令中国观众感到不舒服。一位网友的留言很有代表性:“看到中国演员一言不合就跳舞,实在太别扭了!”
影评人大奇特表示,好莱坞的歌舞片是有叙事技巧的,也就是所谓的“套路”,但是他们的“套路”都很好看。《爱乐之城》的导演相当聪明,他把经典歌舞片“套路”糅在了一起,他十分清楚地知道哪些拍出来好看,哪些拍出来感人。影片虽然呈现了一种怀旧基调,但依然现代感十足。这种娴熟的把握,来自于歌舞片的传统,这是一种长在好莱坞文化基因里的东西。
据悉,在《爱乐之城》引进前,好莱坞黄金时代风格的歌舞片在中国内地的票房“天花板”是6300万元,这个纪录是奥斯卡获奖歌舞片(音乐电影)《悲惨世界》2013年创造的。而国产歌舞片方面,票房最高纪录依旧由2013年上映、周杰伦自编自导自演的《天台爱情》所保持。但不少专家认为,《天台爱情》的火热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周杰伦个人的辐射效应,并非国产歌舞片自身的发展趋势所致。《如果·爱》有意识地模仿了好莱坞,陈可辛当时曾信心满满地表示“影片上映时会掀起一阵歌舞片的热潮”,可是之后的事实证明,《如果·爱》虽在业界取得了不错的口碑,却没能俘获大多数普通观众的心,最后只取得了3000万票房。之后的8年里,国产歌舞片鲜有作品出现。
各环节创作存在“一步之遥”
“有时候,重看‘邵氏’的《西厢记》或者‘长城’的《三笑》,觉得精彩极了。如果中国的歌舞片能沿着自己的传统一路走下来,那也是另一番精彩。”在采访中,数位专家都提到,中国其实有着属于自己的歌舞片传统。早年以《马路天使》《歌女红牡丹》为代表的娱乐片以及《刘三姐》等戏曲电影,都被视作中国早期歌舞片的典范之作。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尹鸿仍记得,田壮壮执导的《摇滚青年》1988年上映时的场景。这部以好莱坞的《霹雳舞》为创作灵感的电影,上映后曾在中国掀起了持续数年的霹雳舞热潮——当时,跳霹雳舞成了各文艺团演出的必备节目,而男一号陶金也被媒体誉为“霹雳王子”,还曾登上央视春晚舞台。
然而,在中国电影大步向市场化迈进之后,承续戏曲传统的歌舞片渐渐消亡,模仿好莱坞传统的歌舞片开始“抬头”,却几乎没有口碑和票房双重成功的案例出现。
在一些专家看来,歌舞片创作的高门槛是另外一重瓶颈。石川透露,歌舞片不仅对演员的要求高,更关键的是对歌舞编导的要求非常高。一部好的歌舞片需要导演、编剧、作曲、作词、编舞、美工、灯光天衣无缝的合作,哪个环节都不能弱,都需要极高的艺术素养和完成度。在美国,商业片和类型电影产业已经很成熟,科幻片、歌舞片领域积累了大量人才,反观国内,音乐创作、舞蹈编排并不是国内导演、编剧所擅长的,而流行音乐词曲作者又往往与影视、舞台创作存在“一步之遥”。很少有中国导演敢拍歌舞片,还因为投入的成本和对每个环节的控制难度,让人望而生畏。《爱乐之城》《艺术家》《芝加哥》这样的歌舞片佳作,是成熟产业的产物,和早已形成规模的欧美歌舞片及印度歌舞片相比,我们的歌舞片产业还处于缺乏经验的起步阶段,市场的风险又让资本不愿涉足这一领域。
以《如果·爱》为例,现在的电影拍摄制作成本比十多年前翻了不知多少倍,《如果·爱》如果放到现在来拍,成本差不多就在一个亿,算起来的话,票房要做到三亿元才能值回成本,谁甘愿冒这个险?
当年《如果·爱》的成功可以看出中国观众对本土歌舞片有着一定的审美需求。但令人遗憾的是,《如果·爱》之后,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歌舞片创作少之又少。而在这个时期大行其道的歌舞片的特点是:歌舞仅仅作为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并不在影片中承担叙述功能,更多地是表现影片中小人物的悲剧性的人生命运,并通过喜笑怒骂的方式来展示创作者的内心情感。其中,阿甘导演的《高兴》和张猛导演的《钢的琴》为这一类型的主要代表作品。
多年之后,《爱乐之城》口碑和票房的双赢,反映出中国观众对歌舞片这种样式的接受度发生了一定的改变,这或多或少会让进口片一改魔幻与灾难片独霸银幕的现状,让引进的类型变得更趋于多样化。这对培养中国观众的欣赏习惯无疑是有帮助的,或将有可能激发国内创作者对不同类型片的尝试。
相关链接
《如果·爱 》2005年陈可辛执导,周迅、金城武主演
整个片子对故事的叙述形式类似于金字塔结构,讲述了一个女人为名利不顾一切,及其与两个男人之间的爱情纠葛。《如果·爱》运用的是早年米高梅风格的歌舞,同时加入许多现代时尚歌舞的元素。歌舞成分在片中占据了三分之一的长度,编排设计出自《名利场》等好莱坞影片中担任歌舞创作的大师法兰·考恩之手,影片极尽华美,品质也达到了好莱坞制作的水准线,是中国不可多得的能够称得上佳作的歌舞片。
《高兴》2013年阿甘执导,黄渤、郭涛、田原主演
改编自作家贾平凹的同名小说,影片讲述的是怀揣着梦想的农民刘高兴和五富进城拾荒的故事。
影片在改编过程中去掉了小说中沉重、悲凉的气氛,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喜剧的方式。它集歌舞、方言、民俗于一体,表达了底层人物对梦想的坚持。导演阿甘曾说:“《高兴》的定位是一个快乐和幸福的电影,我觉得在我们已经掌握的电影形式里面,没什么比歌舞更能体现快乐的气氛。这是我决定把《高兴》做成歌舞片最重要的原因。”影片中,陕北民歌反复出现,信天游、唢呐成为主人公自由自在表达情怀的方式。除此之外,民歌与流行音乐、歌舞结合,以一种混搭的方式将陕北当地的风土民情展示出来。影片中,《快乐的破烂王》《为什么呢》等唱段表现了刘高兴等人的生活态度。虽然有不足,但是片中呈现出的在痛苦中拥有梦想,并快乐的活着,寓意深刻。
《夜半歌声》1995年于仁泰执导,张国荣、吴倩莲、黄磊主演
翻拍自1937年的同名电影,讲述了宋丹平与富家千金杜云嫣相爱,却遭到她父亲的极力反对,宋丹平遭到毁容后藏在歌剧院黑暗的角落,隐藏身份的同时用歌声来安慰杜云嫣的故事。影片被誉为中国版的《剧院魅影》,在舞台剧式的表演上有继承也有创新。张国荣在片中创作了三首歌曲,并在拍摄时采取了现场收音的方式,香港著名的音乐人鲍比达,为该片贡献了精彩的编曲。当时作为新人出现的黄磊,第一次亮相在大银幕上,便贡献了不输“哥哥”的对手戏。
《天台爱情》2013年周杰伦执导,周杰伦、李心艾、王学圻、曾志伟主演
讲述了一个名叫浪子膏的青年,非常讲义气,巧遇作为电影明星的心艾,两人暗生情愫。是将她救出苦海还是彻底放手?在浪子膏的努力下,有情人虽最终没有终成眷属,但留下了一段美好的回忆。这个老套的故事,被架构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个平民的天台之上,淳朴的民风和恬淡的色调,流露着七八十年代的台湾风情。周杰伦巧妙地融进了众多的流行元素,浪漫爱情、歌舞、武打、赛车、古惑仔,这些元素的拼盘并没有显得突兀,它在当时与好莱坞歌舞电影的华美气质呈现出完全不一样的面目,开创了一种好看好笑好玩的歌舞片的样式。因为周杰伦的个人魅力,这部电影完胜了许多歌舞片在内地的票房,创下了1.3亿元的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