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经济九年转型减少“四个依赖”

2017-01-23 08:07:46|来源:解放日报|编辑:陆晟琦 |责编:刘征宇

  整整九年转型路、历经一个漫长的金融危机周期,上海的经济增速终于超过了全国。

  昨天,上海市统计局正式公布2016年上海经济运行情况显示,上海全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27466.1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8%。

  6.8%的GDP增长,比国家统计局刚刚发布的2016年全国GDP增速快了0.1个百分点。这是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上海经济增速第一次超过全国。

  “十三五”开局之年,在全国国民经济运行缓中趋稳、稳中向好的整体趋势之下,上海2016年的经济运行凸显“稳中有进”。

  经济新常态下,增长提速来之不易。而分析数据,可以看到比提速更可贵的,是上海经济发展结构变化与质量效益提升。一方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创新驱动,成为当前上海经济增长提速的核心动力;另一方面,在追赶全国速度的过程中,上海始终保持定力,坚定转变发展方式,逐渐摆脱了对投资、房地产、重化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四个依赖”。  

  转型定力下反超非偶尔  

  为何反超会在2016年发生?

  将时钟拨回到2008年,上海GDP在连续16年两位数增长的最高速度下,突然减速,当年增速慢于全国。

  此后9年里的上海,除了2010年受世博效益拉动GDP增长重回两位数,其余年份均为个位数增长。2008年到2014年,上海年度GDP增速均低于全国;2015年全年首次与全国持平;2016年前三季度继续与全国保持完全一致的情况下,四季度的上海“厚积薄发”,使得全年增速实现赶超。

  从追赶的轨迹看,2016年的反超,不是偶尔。在从落后到追平的前半程中,上海承受了发展模式转型期带来的阵痛。作为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强劲引擎的重化工业拉动作用渐渐衰退,劳动密集型的出口加工业随着全球金融危机到来陷入低谷,城市大修大建也随着世博会的结束渐渐放缓……根本上看,是依靠投资拉动、规模扩大的发展模式发生转变,而这些正是过去最容易创造GDP的经济领域。

  漫长的跟跑过程中,上海产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2012年,上海第三产业占GDP比重首次超过60%,服务业开始真正腾飞;2016年,三产比重又首次超过70%,对城市经济的主导和支撑地位进一步提升。三产比重从50%到60%,上海花了11年,而从60%到70%,只花了4年。近年来,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摆脱“四个依赖”后,上海服务经济迎来高速发展,这是上海经济在下行周期中始终保持“降速而不失速”的根本原因。

  新旧动能转换,需要时间,需要定力,也需要顺势而为,抓住机遇,在关键时刻推动质变。过去一年,尽管全国经济整体增速进一步放缓,但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实施,国内市场环境改善,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提高,为上海经济增长创造了良好的前提条件。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和自贸试验区建设的国家战略部署下,上海主动作为,充分释放科创和自贸对经济的带动效应,为经济的新一轮提速增长提供内在动力。

  “从季度数据看,上海和全国的经济增长曲线是基本一致的。”统计分析人士指出,前三季度上海和全国GDP增速均为6.7%,显示出经济运行平稳的特征;而第四季度,随着不少领域回暖,上海和全国GDP增速都有所提升。在提速的大背景下,上海更加主动地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更加注重坚持新发展理念,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最终实现经济增长的短期指标和长期目标有机融合。  

  “上海制造”逆境中增长  

  上海经济增速赶超全国速度,服务业的稳健增长是基础,而“临门一脚”,却来自此前一段时间最为困难的工业。

  2016年,上海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1082.72亿元,比2015年增长0.8%,一举扭转了2015年下降的态势。

  工业由降转升,显示出上海经济稳中有进的整体增长中,实体经济并没有游离在整体增长之外。正是实体经济的振兴,让上海经济发展更加健康、稳定,更富有持续性。

  就在2016年初,上海发布的“十三五”规划《纲要》中,首次提出制造业占GDP比重力争保持在25%左右的目标。

  提出制造业比重的目标,是因为上海看到在服务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工业发展遭遇瓶颈,在成本增加等因素制约下,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工业产值占比持续下滑。

  2015年,上海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同比下降0.8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下降1.1个百分点,这充分说明,在摆脱对劳动密集型加工业、重化工业后,上海的工业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阵痛期,新兴产业一时难以补上传统产业下滑的缺口。

  2016年一季度,上海第二产业的发展一度来到最困难的处境,六大支柱产业产值全面大幅下降,从企业、政府部门到经济学家,都在为“上海制造”焦虑担忧,寻找突围路径。

  如今回头看,当处境困难时,“上海制造”没有放弃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定力,上海没有依靠简单的刺激政策,以投资拉动、规模扩张的方式帮助制造业复苏。相反,一年来,上海结合地方特点,推动以“一降一补”为重点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深化改革、聚焦创新,为企业减轻各方面负担、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同时集中资源力量,推动市场主体的科技创新。

  数据显示,2016年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总产值8307.99亿元,比上年增长1.5%,同样扭转了2015年的跌势;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6.7%,同比提高0.7个百分点。  

  另外,2016年1月—11月,上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633.86亿元,增长8.8%,增速同比提高5.8个百分点;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成本为79.78元,比2015年下降0.89元,也低于2016年全国平均水平5.98元。

  这些数据充分表明,上海制造业逆境中的增长,依靠的是发展环境改善,企业活力激发,创新成为引领增长的最主要动力。  

  金融和地产业去“虚火”  

  在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实现增长的同时,上海第三产业的内在结构去年得到持续优化。第三产业保持快速增长,主要来自其中的实体部分;而在金融、房地产业等领域中,某些方面存在的“泡沫”和“虚火”,并没有加速扩张,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数据显示,去年上海金融业增加值4762.50亿元,增长12.8%,增速比上年回落10.1个百分点。统计专家指出,金融业增速放缓,主要受证券市场低迷影响;同时在加强监管的作用下,一些高风险、不规范的金融业务发展势头得到遏制。

  上海金融业虽然整体降速,但仍保持两位数的平稳较快发展。而在自贸试验区金融改革带动下,上海建立了资本项目可兑换、利率市场化、金融市场开放、人民币国际化等核心领域金融改革的先行先试机制,基本形成宏观审慎和风险可控的金融监管体系,金融开放创新措施的系统集成初具规模,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也在过去一年中显著加强。

  2016年上海第三产业中,房地产业增加值为2124.78亿元,同比增长4.5%,比2015年回落4.5个百分点,增速下降了一半。

  虽然去年上海房地产业一度出现价量齐升的情况,但在及时有力的调控下,上涨势头很快得到控制。2016年11月和12月,上海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出现连续两个月的环比下降;在全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6.9%,增速也比上年回落1.3个百分点。这表明,上海经济复苏回暖并非依赖房地产业。

  2016年上海第三产业中,相比增速大幅回落的金融和房地产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已经从此前的“黑马”,变为真正的“领头羊”。2016年上海该产业增加值高达1618.58亿元,增长15.1%,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第一次超过金融业,成为2016年上海第三产业中增速最快的行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