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上海绘画文化识别度

2021-11-19 11:28:37|来源:解放日报|编辑:赵春晓 |责编:石丽敏

  原标题:第十一届上海美术大展揭晓 提高上海绘画文化识别度

  “不让一件精品被埋没,也不让一件‘次品’蒙混过关,共同维护好上海美术界风清气正的优良传统。”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主席、本届大展评委会主任郑辛遥说。

  11月18日下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第十一届上海美术大展暨白玉兰美术奖颁奖仪式在上海文艺会堂举办。

  作为上海地区影响最广、规模最大、最具权威性的综合性美术展览,上海美术大展自2001年创办以来,每两年举办一届,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十届,为繁荣发展上海美术事业,打响“上海文化”品牌、提升城市软实力做出了应有贡献。

  本届大展围绕“建党百年”重大主题,面向长三角地区广泛征集作品1973件,经初评和复评遴选出入展作品482件,并在此基础上经过三轮评审,共评出白玉兰美术奖优秀奖5件、佳作奖8件,沈柔坚艺术基金奖8件。其中中国画4件,油画4件,版画农民画3件,水彩粉画3件,连环画年画2件,雕塑、海报设计、数字媒体各1件。

  其中,反映重大题材和现实生活,展现时代特色和城市精神的作品相当突出,不少作品在新观念、新形式、新手法上做了诸多尝试与探索,体现了上海美术大展鼓励创新、推进精品力作创作的评奖原则。

  在获奖的21位作者中,45岁以下有17人,占比创历届大展之最。其中75后有5人,80后有8人,90后有4人,年龄最小的为25岁。

  本届大展积极营造多样性、多元化、多层次的宽松学术氛围,不仅新增了数字媒体、交互装置、动漫、插画、海报设计等种类参展,同时敞开大门面向长三角地区广泛征集作品,吸引了四地专业美术机构和职业美术家踊跃投稿,入展作品中来自苏浙皖的占25%,且有3名浙江作者斩获奖项,彰显了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

  第十一届上海美术大展学术研讨会于11月18日下午颁奖仪式结束后召开。研讨会上,与会专家针对如何提高作品质量、更好发掘优秀人才给出了诸多建议。郑辛遥认为,“新时期的上海美术,要出与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作品,就要全面激活丰厚的海派美术资源,提高上海绘画文化识别度,转化为文化的影响力。”他强调,“上海有96家美术馆(国有美术馆25家,民营71家),在全国城市中居首位,美协要不断完善与美术馆联手协作的机制,紧密结合政府重大项目,建立培养扶持的长效机制,让青年人才‘出头露面’展示风采,携手朝‘出作品出人才’方向努力。”

  上海市美术家协会顾问朱国荣建议,“应配套举办沪苏浙皖四地艺术家座谈会,加强加深艺术家之间的交流,碰撞新火花、产生新效应。”上海市美术家协会理论与策展艺委会主任李旭认为,“上海美术大展不只是上海的。除了上海本地院校,对中国美术学院和南京艺术学院要特别重视,再加上安徽甚至江西,把江南文化的传统源头调动好,才能有高质量的人才基础,才能进一步保证作品的质量。”(解放日报 记者 李君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