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增强创新策源能力 提升创新发展浓度

2019-04-15 14:31:48|来源:人民网|编辑:刘征宇 |责编:李胜兰

  “到2020年,科创中心建设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体制机制改革取得实效,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全面提升,在全球创新网络中发挥关键节点作用。2035年,上海要建成富有活力的区域创新体系,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枢纽,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明显增强。”———摘自《上海科改“25”》

  “首张黑洞照片公布”上海天文台参与其中、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中国首个项目中心落户上海智能制造功能型平台、上海科学家世界首次证实单碱基编辑存在严重脱靶、科创板首批受理企业名单出炉、全球首个行政区域5G网络在上海虹口建成并开始试用……

  连日来,上海科技领域大事件密集曝光,充满“科幻”意味。而在2月,2018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榜单上海科技更加“硬核”,前两位成果体细胞克隆猴、人造单染色体真核细胞,均出自上海科学家手中!

  近日,《关于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增强科技创新中心策源能力的意见》(简称上海科改“25条”)重磅落地!旋即,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召开上海市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创新策源能力”“全球科技创新策源地”两个词被重重加粗!

  2019,风起海上!在科技创新领域,从重大成果、项目到政策,这座城市似乎装上了全域“发动机”!

  克隆猴、人造单染色体真核细胞 “硬核”密集亮相

上海:增强创新策源能力 提升创新发展浓度

  覃重军在和团队人员交流实验 (团队供图)

  人有46条、小鼠40条、果蝇8条……真核生物细胞一般含有多条染色体,这些天然进化的真核生物染色体数目是否可人为改变?

  “2013年5月8日,我遛弯时突然萌生了一个想法,为何不将拥有16条染色体的酵母菌变成一个只拥有一条环形染色体的全新生物?”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覃重军回去后,立刻将这个疯狂的想法记录下来。

  “我就要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一年半中,团队对酵母染色体进行了“大手术”。结果,合成的全新酵母细胞的细胞形态跟天然的几乎一样,并且活得很好,表明天然复杂的生命体系可以通过人工干预变简约。

  世界首例人造单染色体真核细胞——这一奇妙的“人造生命”,意味着中国实现了合成生物学的里程碑式突破!

上海:增强创新策源能力 提升创新发展浓度

  人工干预体细胞克隆猴“中中”“华华”(中科院神经所供图)

  非人灵长类动物是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动物,与小鼠相比,猕猴体细胞克隆难度更大。2018年,两只健康可爱的人工干预体细胞克隆猴“中中”、“华华”亮相,大火了一把。

  殊不知,背后是一支平均年龄仅29岁的上海年轻团队,艰苦条件下,五年便攻克非人灵长类克隆的世界难题,将推动我国率先发展基于非人灵长类疾病动物模型的全新医药研发产业链。

  时隔一年,2019年1月24日,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宣布创建了世界首例生物节律紊乱猴及其克隆后代。

  “这些脑疾病模型克隆猴,将有助于解析脑重大疾病的致病机理、确立预警和早期诊断指标、进行干预和治疗等。建立基于疾病模型猴的非人灵长类平台,将成为中国脑计划的一大亮点。” 中科院神经所所长蒲慕明表示。

  几天来,拿得出手的科技领域“硬核”更是密集亮相!

上海:增强创新策源能力 提升创新发展浓度

  上海交大弗劳恩霍夫协会智能制造项目中心签约(企业供图)

  3月26日,德国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与上海交通大学签约,将依托上海智能制造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在临港成立在中国的第1个项目中心,推动上海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智能制造中心。

  3月30日,中国移动在上海虹口首个5G手机通话拨通!打造世界级信息基础设施标杆城市,虹口也成为了全球首个固定宽带和移动通信网络双双实现千兆覆盖的地区。

  去年至今,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集中度、显示度加快提升,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开工,上海光源二期工程首条光束线站出光,上海将建成世界级光子大科学装置群,涌现出了“克隆猴”、人造单染色体真核细胞等一批重大原创成果。

  上海生物医药产业逆势增长,实现经济总量3433.88亿元,治疗阿尔茨海默症的GV-971完成临床3期试验,有望填补国际上16年来该领域治疗药物空白。

  2018年,上海科学家在《科学》《自然》《细胞》上发表原创性论文85篇,占全国总量的32%。

  眼下,上海也正全面发力。张江实验室、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国际灵长类脑科学研究中心、李政道研究所、国际人类表型组创新中心等一批战略科技力量和高水平研究机构持续推进;特斯拉超级工厂一期、燃气轮机实验装置、国家海底长期科学观测系统等一批重点项目实现开工。

  3月25日上海市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上,上海任务更加明确。2019年,上海将要聚焦增强创新策源能力这个主攻方向,瞄准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领域持续发力;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加强资源整合,加大人才集聚,提升科创中心策源能力,努力打造世界级新兴产业集群!

  科技要素高度集聚 “发动机”全面加速

上海:增强创新策源能力 提升创新发展浓度

  上海市委书记李强调研上海云计算企业优刻得(企业供图)

  年初,李强书记步履匆匆,多次前往沪上部分科技创新型企业调研并现场召开座谈会。

  “上海海纳百川,可以吸收全世界最先进的思想,最成熟的管理经验及最优秀的人才。”优刻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季昕华认为独特的经济基础及物理环境,使得上海的企业有信心和动力挑重担,啃硬骨头。

  “民营企业应是经济中最活跃的成分,是科技创新最为重要的需求方和发起者。”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陈强表示。

  今年多次调研中,上海市科技党委书记刘岩也表示,目前国家对创新型企业一直在努力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成长空间,上海市科技党委、上海市科委也正全力为科技企业发展、技术研发助推,推动上海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

  实地调研复旦大学科技园和同济大学科技园,与上海多家知名高校校长促膝座谈。李强书记特意提到,提高成果转化的效率,是增强创新策源能力的关键所在,大学园区正是其中一个重要载体。

  “拿交大科技园来说,最迫切的是建立环闵行校区的园区,这样才能够构建起科技成果转化、校友创业孵化、专业技术创新服务、技术转移、产学研合作服务以及科技金融服务为一体,极大便利师生创新创业、校企合作交流的科创生态。”上海交大科技园有限公司总经理、上海交通大学创业学院副院长杜松宁很是期待。

  3月,科创板首批受理企业名单公布,靴子成功落地。

  “去年资本行业是寒冬期,如今,科创板使资本行业重新活跃了。”达观数据创始人陈运文,盼着科创板把国内创新投融资生态带动起来。上海杨浦科技创业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谢吉华眼中,科创板对新兴技术予以了更大的空间及支持,让创新型企业不再以经济指标作为唯一驱动力。

上海:增强创新策源能力 提升创新发展浓度

  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落地张江科学城(资料图)

  长三角区域集中了全国1/4的双一流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还有全国1/3的研发经费支出和有效的发明专利。近日,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落地张江科学城,被视作发现培育优质科创企业、为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服务的重要载体。

  “如果没有上海生物医药功能型平台的冻干粉针剂GMP(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生产线,GR007不可能这么快进入临床试验,还为我们节省了上亿元资金!”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韩伟感慨。

  GR007的中文名为“注射用重组人白介素—1受体拮抗剂”,是一种正常细胞的保护剂,能预防、减轻肿瘤化疗产生的毒副作用,是全球第一个进入临床试验的化疗正常细胞保护剂,申请PCT(《专利合作条约》)国际专利已获批,并在中、美、欧三大主要市场获得授权。

  据上海市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上海首批16个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建设进入了快车道。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机器人产业上下游企业分别在平台上获益,平台公共服务和技术创新能力逐步提升,行业和国际影响力正在形成。

  81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670个市级科技创新基地!“一个实验室一旦招募了好的科学家,就会有更多优秀科学家慕名而来。”20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研究所首任所长弗朗克·维尔切感触真切,科学家们正向这座舞台广阔、尊重人才的未来之城集聚。

  在很多专家看来,上海具有天然的开放性和连通性,在吸引和利用资本、人才、技术、管理等外部科创资源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并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产业基础条件,完全可以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枢纽。

  增强创新策源能力 谁在给上海“发动机”加速?

上海:增强创新策源能力 提升创新发展浓度

  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资料图片)

  3月25日,上海市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上,李强书记要求上海要切实把总书记关于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指示要求贯穿各项工作始终,着力增强创新策源能力提升创新浓度。

  追根溯源,“科创策源能力”“科创策源地”两个词的由来,有故事也有深意。

  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沪考察时指出,上海要“在增强创新策源能力上下功夫”。

  上海要在科技创新策源能力上加快突破,努力成为“全球学术新思想、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的重要策源地”。李强曾在多个场合表示。

  2018年,李强连续收到了两封特殊的来信。信里,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罗杰?科恩伯格教授真诚就中国科学发展、顶尖科学家与上海深化合作等方面提出建议。2018年10月,浦江创新论坛、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先后在沪成功举办。

  一年半前,印吉联合创始人兼董事朗格在上海创业,特意把公司总部注册在上海自贸区,办公地点设在科技企业云集的杨浦。年初,朗格参加了在沪高层次外国专家代表座谈会,建议上海设立授予外国专家的科技奖项。

  2019年1月《上海市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出台,首次将外籍科技工作者纳入上海自然科学奖、上海技术发明奖、上海科技进步奖、上海科学技术普及奖的授奖范围。

  3月底,上海科改“25条”在期待中落地,明确要求,上海坚持以增强创新策源能力为主线,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围绕“谁来创新”“动力哪里来”“成果如何用”等根本性问题,研究提出了具有标志性、带动性的六大改革任务,包含25条,力争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实现更大突破。

  人才是科技创新发展,也是上海科创中心发展的核心资源。上海科改“25条”围绕人才的集聚、培养、流动、评价和激励等环节,加大对青年人才的全方位扶持。

  扬帆计划,人均支持额度从10万元提升到20万,规模从150人上升到300人,现在还将进一步增加到600人……扬帆计划、青年启明星计划、浦江人才计划,近年来,上海一系列科技青年培养计划都实现了支持强度和支持规模的大幅度提高。

  “科技型民营企业在推动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中具有独特优势,上海将为科技型民企在内的各类创新主体放权赋能,让企业更好专注创新、提升能级、发展壮大。”数天前,李强书记在一次会谈中,明确表态。上海优化营商环境,在科创领域也要做好“店小二”。

  松绑,让各类科研主体有满满的获得感,迸发内在驱动的创新创造活力;激励,聚焦于真正有作为、有贡献的科研人员,让他们“名利双收”。

  近年来,上海先后出台科创中心建设“22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人才政策“30条”、扩大开放“100条”等政策法规。上海勇于改革,无不在激发更多的自主创新活力。

  “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充分发挥已经和即将建成的重大科研基础设施的集聚和辐射作用,发起国际或国家重大科学计划,催生重大创新成果;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长三角科技创新一体化进程;推动公共数据开放和共享,构建更为丰富的应用场景,加大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加大地方财政投入,推动上海高校‘双一流’建设,为上海积蓄更多有生力量。”

  在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陈强看来,中央希望上海成为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和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排头兵”和“先行者”。因此,上海自身科技创新实力提升仅仅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在提升过程中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引力+辐射力 “对标全球”与“融入全球”

上海:增强创新策源能力 提升创新发展浓度

  上海光源(资料图片)

  2000年2月,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JST)高级研究员冲村宪树以JST专务理事的身份初次访问中国,特意拜访了同行京都大学平尾教授的研究伙伴上海精密光学研究所。

  “这座研究所建筑破旧,器材也很落后。但研究的内容很了不起,研究人员的品格也非常高!”强烈对比,给冲村宪树留下深刻印象。

  十九年后,来自全球的科研人员,对上海的感受则更为多元。

  “中国在病毒学领域越来越有竞争力,巴斯德是一个很好的研究平台,也有很多国际交流合作机遇。”在上海巴斯德所首位法籍课题组长、科学家劳蒂米的感受中,上海有一流的科研环境,也有“滴滴”、“饿了么”无处不便利的生活。

  据统计,自2016年11月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制度在沪试点实施至2018年底,上海市共办理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证10万余份,其中外国高端人才(A类)逾1.8万份,占比超过18%。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发证数量及A类外国高端人才许可证发证数量均稳居全国第一,并呈明显上升趋势。

  2018浦江创新论坛上,施普林格·自然集团与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面向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一线科学家的问卷调查显示,上海是全球科学家最向往工作的中国城市,已成为亚太区域吸引力位居前列的创新中心城市之一。

  除了科研基金支持、领先的科研机构、高水平的科研基础设施和丰富的科研工作机会等方面,开放包容的“海派”城市文化也成为上海打动全球科学家的关键因素。

  近年来,在上海,国际间的科技创新交流合作越来越多。

  2019春至,普陀桃浦智创城一片忙碌。重点围绕生命科学、农业技术、能源与环保技术等领域的上海市政府与以色列科技部合作结晶——中以(上海)创新园就落在普陀区。

  上海正在实施的国际联合实验室计划,将争取5年内投入运行的联合实验室或联合研究中心达到20家左右;上海华山医院与“新-中非传染性疾病研究合作中心”联合建立“神经系统疾病国际联合实验室”,业已在上海建成首个高水平脑库。同时,上海科学家牵头的“全脑介观神经联接图谱”等国际大科学计划筹备工作正扎实推进。

  2018年第30次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浦江创新论坛、首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相继召开,国际顶尖企业家、科学家和科技组织负责人到来,阵容庞大。

  而更早一些,2017年启动的“一带一路”青年科学家交流项目,已支持90名沿线国家青年科学家来沪从事半年到一年短期科研工作。

  上海,有引力,也有辐射力!

  “比传统无轨电车耗能量少14%,成本低6%。”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上海奥威科技公司专为超级电容城市客车建设的一条长达12公里的公交线路格外引人关注。

  上海奥威还开通了塞尔维亚线、保加利亚线、奥地利线、以色列线。该项技术标准也转化为以色列国家标准,这也是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第一个被发达国家采用的行业标准。

  无独有偶,上海另一家高新技术企业宝莲华新能源技术(上海)有限公司与白俄罗斯政府已商定以共同开发地热和其它新能源为重点,在基础设施和制造等领域展开全方位合作。重点能源领域项目已成为探索合作模式的典范。

  上海市科委主任张全认为,“上海正加快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这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巨大机遇,也为企业走出去、引进来,推动国际国内技术转移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很多场合,李强书记反复强调一个词“对标”!要求上海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上海“不能自己跟自己玩”,而要集聚“国际玩家”,到世界舞台去一拼高下。“营造更加充满生机活力的创新生态,积极组织和参与国内外科技创新活动,成为全球创新网络中的重要成员。”最新的上海科改“25条”中,亦强调融入全球!

  2019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指示上海“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五周年,也是科创中心建设的深化推进年。建设“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增强科技创新中心策源能力,不仅是上海打造新竞争力的时代要求,更是国家赋予其战略定位的重要使命。

  坐标“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2019年,上海全域“发动机”已摁下“加速键”(韩庆、葛俊俊)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