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制造”提质升级可瞄准三大方向

2019-03-12 10:57:02|来源:解放日报|编辑:李玥 |责编:刘征宇

  

  加快推进制造业创新发展、提质升级,是新时代增强上海发展动力与活力的有力抓手。在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的背景下,可以上海为龙头,创新长三角区域的产业合作模式,建立“总部+基地+基金+机制”模式,共建世界级产业集群。

  一方面,引导制造业龙头企业加强长三角产业链一体化布局,在上海集聚制造业龙头企业总部,推动龙头企业将总集成总承包、研发设计等产业链环节扎根上海。另一方面,探索共建长三角制造业协同创新示范基地,引导高端制造相关要素资源优先向上海、苏南城市群(南京、镇江、苏州、无锡和常州)、宁波都市圈和合肥都市圈四大示范基地集中。在此基础上,积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共同打造立足上海、服务长三角、辐射全球的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总部集聚

  当前,可充分利用上海的区位优势,吸引国内外制造业龙头企业将总部集聚在上海,以江苏、浙江、安徽等周边省份作为生产制造的腹地,形成“总部+基地”的区域功能分工与合作模式。

  事实上,上海已成为我国总部经济最集中的城市之一。这受益于许多先天因素,如具有海洋、长江、陆地交通发达的区位优势以及城市化水平较高、经济实力雄厚、总部人才优势等。在制造业提质升级的过程中,应更好地发挥这些优势,聚焦以总集成总承包、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认证、供应链管理等为代表的产业链环节,使上海成为制造业综合服务提供商。

  第一,总集成总承包。

  以延伸服务、提升价值为重点,大力发展成套设备等领域的“交钥匙”工程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总集成、总承包服务。鼓励企业向工程设计、方案咨询、技术服务和设备维护、运营一体化服务等产业链各环节扩展和延伸。

  第二,研发设计。

  以满足需求、提高能力为重点,大力发展关键领域的研发创新,鼓励企业发展第三方研发设计服务;鼓励设立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和工业设计中心,大力发展面向制造业智能化、柔性化和服务化的研发系统和解决方案。

  第三,检验检测认证。

  以培育主体、健全体系为重点,积极发展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医疗健康和食品安全产业的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同时,鼓励检验检测行业注重标准化建设,积极参与制定国际国内检验检测标准;鼓励法定监督和社会委托检验积极采用第三方机构服务,打造一批面向国际、技术领先、资源共享的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

  第四,供应链管理。

  以提升效率、协同共享为重点,推进直接为制造业供应链服务的嵌入式物流、与电子商务和跨境电商融合的供应链采购和仓配一体物流等。同时,加快供应链管理技术在生产和消费领域的应用,鼓励具有多种运输方式集成的供应链协同公共平台和跨区域物流信息公共平台发展,打造成一流的集约、高效、社会化供应链管理体系。

  产业集群

  在制造业提质升级的过程中,应以上海为龙头,形成四个专业化职能集聚、优势显著的制造业协同创新示范基地,即上海、苏南城市群(以南京、镇江、苏州、无锡和常州为核心)、宁波都市圈(以宁波和湖州为核心)、合肥都市圈(以合肥为核心)。

  先来看上海。2018年4月22日,上海市委、市政府印发全力打响“上海制造”品牌、加快迈向全球卓越制造基地三年行动计划。按照这一规划的要求,上海聚焦创建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将全力打造汽车、电子信息两个世界级产业集群,积极培育民用航空、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绿色化工世界级产业集群。

  以汽车产业集群为例,上海有必要打造具有全球话语权的汽车产业集群,大力拓展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加快新能源汽车重大产业项目落地和推广应用,加大智能网联汽车开放道路测试力度,加快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平台建设、示范应用和商业化推广,建立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全球化布局的研发制造体系。

  以高端装备产业集群为例,临港地区围绕建设全球具备一定影响力的国际智能制造中心目标,可进一步突出技术高端、强化前沿创新,重点发展机器人、民用航空、数控加工、增材制造、新能源装备、集成电路及专用装备、海洋工程装备、新能源汽车、工程机械等重大装备。

  长兴岛基地应加快完善配套设施,大力发展高技术船舶、海洋工程装备及配套产品、港口机械等;航空产业基地可重点推进大型客机三大中心(研发、总装、客服)、发动机研发及装试基地、民机航电产业化基地的建设。

  再来看苏南城市群。在已有基础上,南京可牵头建设软件及信息服务、智能制造装备、智能电网产业集群;无锡应牵头建设集成电路专用设备、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节能环保、新能源(风电)产业集群;常州可牵头建设智能制造装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光伏)、新材料(石墨烯及应用)

  产业集群;苏州应牵头建设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纳米材料)、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集群;镇江可牵头重点建设航空航天、新材料(碳纤维)产业集群。

  接下来看宁波都市圈。对宁波而言,有必要重点发展以新材料、高端装备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三大战略性产业,提升发展以汽车制造、绿色石化、时尚纺织服装、家用电器、清洁能源为代表的优势产业,加快发展以生物医药、海洋高技术、节能环保为代表的一批新兴产业,着力培育形成一批新的千亿级细分行业和产业集群。

  作为宁波都市圈制造业基地的另一个核心城市,湖州应立足优势资源,以绿色制造和智能制造为主线,主攻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金属新材、绿色家居、现代纺织、时尚精品七大领域,为建设“绿色制造名城”和“智能制造强市”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

  最后来看合肥都市圈。在改造提升以家电、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为代表的传统优势产业基础上,合肥应集聚发展以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一批生产性服务业和未来产业。

  总之,上海制造业提质升级在基地建设上有三个方向:一是沪宁方向,沿长江发展轴转移,包括苏南城市群;二是沪杭方向,以杭甬为轴带;三是合肥及安徽沿江地带,这是长三角制造业联动发展的重要方向。

  机制完善

  上海制造业提质升级是一项系统性、持续性工程,需要深化长三角产业的规划协同、政策协同、服务协同、市场协同,发挥好政府、企业、第三方组织等多元主体作用。具体而言,可共同制定产业协同发展专项规划,研究制定先进制造业发展指导目录,明确重点产业发展目标、空间布局及各省市发展侧重点等。

  第一,推动龙头企业跨区域布局。

  鼓励长三角地区生物医药(如药明康德、恒瑞、联影、扬子江药业)、集成电路(如中芯国际、华虹)、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如上汽、蔚来、吉利、威马、博泰)、智能制造(如上海电气、振华重工)等行业龙头企业通过跨区域兼并重组,建立“总部—基地”等方式,实施一批区域产业合作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实现科研、生产、营销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在此基础上,以实体机构、市场化运作的方式优化跨区域的生产力布局和配套服务,实现产业链整合,助推产业集群化发展。上海应继续优化营商环境,培育、引进更多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本土龙头企业、行业隐形冠军和高成长性制造业企业。

  第二,联合编制长三角产业集群地图。

  通过联合编制长三角产业集群地图,以协商建立有利于重大产业项目跨省市迁移的利益共享机制,促进产业布局优化和要素资源跨区域流动。通过区域间常态化、制度化对话协商机制,以解决地方政府绩效考核模式带来的区域竞争乃至市场分割、地方保护等问题。

  这里面,有必要按照资源共享、利益分享的原则,建立健全政府推动与市场驱动相结合的共建机制。同时,积极探索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以信息共享促进资源共享。

  第三,创新产业合作模式和机制。

  可探索落实园区合作方式,通过飞地建设、跨区域园区共建、园区品牌输出等方式,实现跨区域的产业合作。要鼓励和支持张江、临港、漕河泾等品牌园区开发商加强与长三角园区共建,推动一批跨省合作园区发展。

  围绕产业合作中的瓶颈问题,应以财税和经济统计为突破点展开政策可行性和操作性研究,协商建立有利于跨省市迁移的财税分成和产值增加值统计机制,平衡企业迁入地和迁出地之间的利益。(何骏)

  (作者为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