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安:凝练成人教育内核“家门口的大学”酿出芳华

2018-10-08 09:09:06|来源:文汇报|编辑:彭丽 |责编:刘征宇

  原标题:凝练成人教育内核,“家门口的大学”酿出芳华

  经历了历史积淀,不断开拓创新,迈入二十一世纪,静安区业余大学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以“立足区域,面向社会,按需办学,提高质量,创出特色”为办学理念,走上多元办学的发展道路。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3

图 (左)创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静安区业余大学。

  位于胶州路601号的上海市静安区业余大学,在这条安静的小马路上伫立了一个甲子。学校创办于1958年,是上海最早创建的六所区办成人高校之一,从她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担负起成人教育的使命。

  静安区业余大学的根源,可追溯至上世纪四十年代。1945年,时任上海市教育局社会教育处处长的俞庆棠先生在胶州路601号建立上海市立实验民众学校并任校长,以此为原点,她还在全市创办了百余所民众学校。俞庆棠也被称作 “中国社会教育的先驱” “民众教育的楷模”。1946年,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参观学校后赞扬说:“如是学校,在我国属不可多得矣。”

  数十年一路走来,学校的职工教育在强调 “结合生产,统一安排,因材施教,灵活多样”的原则中得以发展,在社会上拥有了良好声誉。

  经历了历史积淀,不断开拓创新,迈入二十一世纪,静安区业余大学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以 “立足区域,面向社会,按需办学,提高质量,创出特色”为办学理念,走上多元办学的发展道路。学校根据国家、市、区中长期教育综合改革和发展规划,以静安区终身教育的发展为己任,发挥科研和专业优势,培育终身教育品牌,不断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促进终身教育多元协同发展,为区域学习型城区建设作出卓越贡献。

  学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深化课程改革,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使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探索融合学生活动和学生社团第二课堂与网络新媒体宣传阵地第三课堂之间的创新发展,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努力构建成人德育教育体系。

  学校不断探索成人教学改革之路,以 “应用技能型”为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 “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实训平台—岗位实战”的实践教学体系,引领教师改革专业实践,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适应于学习者职业岗位发展,效果显著。学校教师和学生参加了国内外一系列专业技能大赛,获得优异成绩。学校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成、运行和取得的成果,受到领导、专家和同行的高度评价和赞扬。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4

静安业大走出校园,教育能量辐射社会。

  目前学校学历教育共开设中医养生保健、酒店管理、计算机信息管理、行政管理、工商企业管理、人物形象设计、商务英语等12个专业。教育教学立足课堂,推进实践教学环节,实施分类管理和改革创新,提升新兴教学技术的应用思考和创新对策。教师队伍结构不断改善,全校教职工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四百余篇,立项国家级、市级、区级科研课题二百余项,被评为全国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累计为社会发展培养和输送了数万名专科毕业生。

  学校广大师生在实践中传承 “团结勤奋、求实奉献、开拓创新”的优良校风, “敬业、爱生、认真、求精”的优良教风, “尊师、爱校、勤奋、求知”的优良学风,创造了丰硕的成果和光辉的业绩,学校也获得 “上海市文明单位”、 “上海市成人教育先进集体”、 “上海市学习型企事业单位”、 “上海市书香校园基地学校”、“上海市学习型组织创建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5

 美术专业开展教学实践。

  党建引领,践行大学社会责任

  近年来,静安区业余大学党总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学力践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动员凝聚党员的智慧力量,团结带领全校师生,以创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党员“亮身份、亮承诺”等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党总支的政治核心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学校各项工作开展提供了坚实的思想、组织和纪律保障。

  党总支发挥政治核心作用,领导带头,真抓实干,深入调研,坚持问题导向,精心谋划,做好顶层设计,引领新时代学校发展方向。各党支部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突出优势,整合资源。

  比如,大学支部立足理论学习,投身教改,将学习活动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联合支部与社区结对共建,送党课、送教学资源,努力推进学习型城区建设;行政支部拓展志愿服务领域和形式,助力为老服务、书香校园,不断深化服务内涵;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提升素养,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参加各类读书学习活动、师德主题建设月系列活动,不断提高党性修养、文明素质和职业使命感,积极践行 “一位党员,一面旗帜”。

  学校连续七届荣膺上海市文明单位,全校师生立足办好人民满意的终身教育,凝心聚力、奋发有为,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根据市级文明单位创建指标,学校围绕创建内涵,推进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结合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优秀文化、破解学校发展难题等各类新指标,深化文明单位创建内容,促进学校内涵建设,凝练出具有我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培育了教职工摄影大赛、师德主题月、虚拟账户等一批品牌项目。

  学校面向社会,走进社区开展志愿服务,传播文明理念,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项目化和品牌化建设。

  学校教职员工积极投身社会志愿服务,组建 “棠棣之花”志愿服务队,老年学员 “金叶”志愿服务队,静安网校志愿者队,已加入上海志愿者库,完成实名注册,注册员工志愿者占教职员工总数的90%以上。学校坚持与贫困地区学校结对,志愿者定期到结对学校进行帮困助学活动,同时积极参与社区共建、提供志愿服务,为社区居民宣传终身学习理念,推广终身学习资源。

  科研依托,推动学校内核发展

  静安区业余大学在积累科研实力、推进终身学习方面取得了不俗成绩,逐渐承担起终身教育科研的重任。2013年,区教育局决定设立静安区终身教育研究课题系列,面向全区街道、机关单位,进行终身教育、社区治理等方面的研究,由静安业大和社区学院共同负责组织管理工作。2016年12月,静安区终身教育研究所在静安业大成立。研究所建设了一支高质量的专家咨询与指导队伍,发挥智库作用,促进静安区终身教育研究高位发展。多年来,学校教师累积公开发表论文四百余篇,参与课题近三百项。

  科研发展的同时,学校在实践中注重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提升学生核心竞争力。

  针对成人学生学习需求,在教学中注重提高成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以 “应用技能型”为人才培养模式,加强硬件环境、软件环境、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努力提升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

  学校按照成人教育特点开发专业实验实训项目,借助信息技术载体,构建一体式模拟体系,建成专业实训室15个,覆盖学历教育现存所有的专业,积极为学生提供实践场地。各学科每年通过举行专业技能大赛,使学生在技能操作过程中,将不同课程中的知识分解、组合、演绎,锻炼灵活应变能力,提高成人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同时,鼓励学生走出校门,面向社会,积极参加各类行业竞赛、专业比武,拓展视野,提升服务社会的水平。

  比如,酒店管理专业。该专业开设于1996年,根据专业内涵、市场需求的变化,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教学进度表。引进专业教师与聘请行业专家相结合,客座教授助力学科发展。课程包括:食品营养卫生与安全、餐饮管理与实务、宴会设计等。酒店管理专业的教育教学品牌项目,被上海市成人教育协会院校教育专业委员会评为上海市2006—2012年终身学习活动品牌活动。

  美术专业开设于2016年,课程设置以理论讲座、课堂实践、外出实践和参观等多种教学形式,帮助学员系统掌握绘画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专业课程涵盖素描、速写、水彩、水粉、油画、艺术欣赏、摄影、数字设计软件应用、综合绘画创作等课程,同时开设茶艺、咖啡制作、烹饪制作等选修课程,满足学员的多种需求。美术专业师生作品多次在国内各类奖项与展览中获奖、参展。

  桃李芬芳,落实育人根本任务

  办学六十年来,静安区业余大学面对各阶段历史使命,从公共服务的需求出发,积极转型,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培养出一大批立足岗位,甘于奉献的校友,成为各行各业的栋梁之才。前来业余大学求学的校友,有的在岗位上取得了一定成绩后选择业大继续深造;有的通过学习后,在岗位上获得提升;有的借力学校以 “双创”为聚焦点的系列培训、讲座及座谈,实现了创业的梦想。以下选取几名校友事迹作为代表,窥一斑而知全貌,展示学校校友整体风貌。

  张晓慈 静安业余大学2004级计

  算机应用专业学生。原是上海市静安区市西小学教师,上海市“园丁奖”获得者。

  张晓慈1977年参加高考,顺利考入上海第四师范学校,圆了教师梦。从教三十余年,她日夜心系学生,辛勤耕耘祖国幼苗。1993年获得的 “上海市园丁奖”是对她最大的褒奖和认可。张晓慈在教授知识同时,主动利用业余时间充电。在静安业大她系统地学习计算机知识,她潜心钻研,在业大学习成绩优异,她所做的课题也是当年全校600多个学生中最优秀的。她怀着一颗渴望知识的心而来,并将所学的计算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完成学校的网络建设,还带领学生参加上海市 “六一”小学生计算机竞赛并获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终身学习的理念。

  宋玉姐 静安业余大学2007级商

  务管理学生。她是上海城市国际企业发展有限公司总店长,同时管理6家分店,先后获2012-2013年度上海市农民工先进个人、2014年度上海市劳动模范、中国连锁经营协会2014年度十佳金牌店长称号。

  2007年,刚升任城市超市分店长的宋玉姐感到学历与技能的不足,于是她走进静安业大学习商务管理。半工半读无疑是辛苦的,但宋玉姐从未有一丝懈怠。三年的艰苦学习,她圆了自己的读书梦。她灵活地将所学的理论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合理设计工作流程和考核标准,与员工将心比心,身体力行地做好一切基层工作,把榜样的力量带给员工,使其负责门店的员工流失率一直处在较低水平。毕业后,宋玉姐没有停下学习的脚步,她相继考出国家营业员初级职业资格和国家高级厨师职业资格,在工作中,继续发扬劳模精神。从来沪农民工到劳动模范,宋玉姐的自强不息、爱岗敬业在这座城留下了鲜明的足迹。

  荆晓丽 上海开放大学静安分校

  2015级行政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她是2015年上海世界国际肚皮舞大赛一等奖得主,北京舞蹈学院外聘教师和中国歌剧舞剧院培训中心上海基地特聘教师。

  2011年,荆晓丽从山西来到上海,成为江宁路街道文化中心的舞蹈老师。在传播舞蹈艺术的同时,她不断突破自我,她执帅的馨儿舞蹈艺术团先后斩获国内外奖项,精湛的舞蹈技艺让她在世界舞台绽放光彩。创办自己的舞蹈工作室是荆晓丽的梦想。为了能管理好舞蹈工作室,她先后报读了开大静安分校行政管理专科和本科。五年的学习让她从管理小白变身创业达人。她热爱舞蹈,也热心公益。她和她的舞蹈团扎根江宁路街道,已连续7年为社区居民义务表演,传播舞蹈艺术,培养人文素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静安业大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

  相关链接

  为了 “办好人民满意的终身教育”,静安区业余大学在办学实践中,不断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1994年,静安区继续教育中心成立。中心每年开展专业技能培训课程,不断拓展培训覆盖面,细化培训内容,根据市场热点,开办劳技类培训;与行业挂钩,开办了人事、档案、会计、统计、食品安全等行业证书及继续教育的培训;针对市场越来越关注人文素养,中心积极筹划了一系列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兼容并蓄的课程。目前,中心开设的培训课程数量达到五十余门,累积培训十余万人次。

  1999年,上海电视大学静安分校成立。2012年6月,上海电大静安分校更名为上海开放大学静安分校,开设本科、专科等多个专业,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层次。学校践行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原则,教以致用、研以促教。目前,上海开放大学静安分校专升本共7个专业、专科5个专业,涵盖工商企业管理、行政管理、商务英语、会计、护理学、老年服务与管理、护理(老年)、软件工程、网络与营销管理、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等。

  1999年,静安社区学院成立。

  学院以逐步完善静安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推进学习型城区建设为目标,努力整合成人教育资源,建设终身学习服务平台,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创造 “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开放学习多元模式。学院积极推动平台建设,静安学习网、数字化学习体验中心为市民搭建便捷优质的学习载体;加强资源开发,编印了近50本《静安区市民学习读本》,成立社区教育课程联合教研室,建设了几十门微课,丰富了社区教育优质学习资源供给。学院的“白领学堂”、“乐龄讲坛”、“静安学习网”、“养教结合”等品牌项目,已经成为静安区终身教育的一张张名片,为静安区开展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城区奠定了基础。

  2012年,上海市静安区老年大学成立。学校老年教育已发展成为管理人员齐全、信息化管理先进、教学设施完备、教学成果显著、社会影响良好的区级老年大学,为全区街、镇老年学校建设和教学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学校积极应对中心城区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凝练办学特色,形成“生命教育,感悟人生”这一以生命教育为内涵的特色,以及“学有所为,服务社会”这一以再现人生价值为指引的特色。2017年,上海市老年教育师资培训中心静安区分中心挂牌,进一步发挥老年大学对区域老年教育的引领指导作用。

  2012年,上海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静安区分部挂牌。目前已完成学历教育和文化休闲类两大板块的建设。学分银行高校网点业余大学近两百门课程实施了学分互认转换,累计开户学生数近两千人次,开大学分银行累计开户学生数近两千人次,实现全覆盖。文化休闲教育板块完成课程申报和学生开户,共申报文化休闲教育课程两百余门,累计申报学习成绩共计一万余条。

  2016年,静安区终身教育研究所成立。研究所的专职研究员发挥各自特定的研究优势,承担不同方向、不同层次的科研推进职责。借助高层次的外脑,形成专家信息库,组成了顾问、培训、评审、课题几个模块的专家团队,构成了静安终身教育研究和学习型城区建设研究的智库。面向区域,发挥智力支持作用,提升区域内终身教育的研究水平。对区域内的机关单位、街镇社区和其他社会组织的科研人员,通过课题项目指南的引导、研究能力的培训,整合科研力量,提升研究效能。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