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公里滨江线 是梦和故乡也是诗与远方

2018-09-21 09:04:35|来源:文汇报|编辑:彭丽 |责编:刘征宇

45公里滨江线 是梦和故乡也是诗与远方

图片说明:黄浦江两岸公共空间贯通后的后续规划和开发,引发专家们的热议。图为俯瞰黄浦江两岸。 本报记者 袁婧摄

  刚刚落幕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期间,徐汇滨江10万平方米的 “AI公园”成为上海人工智能的实验场和首发地。大会主会场组成中既有见证城市发展的工业遗存油罐艺术公园,也有西岸艺术中心、余德耀美术馆、龙美术馆等艺术场馆。上海这些年来在滨江公共空间开发利用上取得的成效,再一次得到展示。

  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室日前召开 “黄浦江两岸公共空间贯通后的后续规划和开发”专题研讨会,专家们对标纽约、伦敦、悉尼等城市滨水地区转型发展的经验建言献策,探讨让黄浦江两岸进一步成为城市核心功能的空间载体、市民游客的公共客厅和贯穿申城的生态廊道,让亲水文化空间成为融工作、生活、休闲为一体的24小时活动场所。

  城市中心、滨水地带和历史街区,是后工业时代城市建成环境的三个主体板块,黄浦江两岸滨水地带正好是三者的叠合。市政府参事、同济大学教授唐子来表示,开放空间贯通、塑造区段特质和辐射城市腹地,是城市滨水地带转型发展的基本环节。他强调滨水地区植入新兴功能,要为城市功能服务。如伦敦的金融和商务中心功能大部分已转移至伦敦码头区,其在全球的影响力远超伦敦当初的金融区,也提升了伦敦的全球竞争力。他同时建议,需塑造地域特质以形成难以复制的竞争优势。体验经济时代,具有历史底蕴和文化氛围的城市建成环境,已成为经济和社会活动的新时尚场所——工业遗产和都市生活交相辉映,塔吊成为公共艺术,仓库成为博览中心,滨水地区丰富的历史遗存将被赋予新的价值。

  黄浦江是上海南北向城市发展轴,“水+绿”呈现出上海的自然生态特色,“亲水”特质的滨江再开发,可以补上中心城区缺少绿地公园的短板。原市政府参事、上海大学教授傅克诚认为,注重两岸互视性,建设开放通透的滨水式建筑,规划便捷可达的交通,以及制定安全疏散路线等海外经验值得借鉴。 “对市民来说,滨水区有一种非日常感,不是熟悉的城市生活的陆上感觉,因此在设计时需注意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让人们充分享受滨水的特点。”她同时建议搭建滨江科学研究框架,建立跨学科数据库,以学术助力相关的开发规划。

  市政府参事、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总建筑师汪孝安认为,浦江两岸公共空间及其腹地的功能和服务有待进一步提升。他建议完善两岸联动的交通与旅游网络,形成码头和城市腹地历史风貌区域的交通联动,形成水上观光和陆上文旅的 “鱼骨式”或 “叶脉式”构架, “游一条江,读一座城,讲好上海故事,形成有水脉特色、有历史内涵的上海城市文化深度游览线路。”

  改革开放40年,上海发生的巨大变化也反映在母亲河黄浦江的两岸。市政府参事、市作协副主席赵丽宏建议,数十公里的滨江绿地,凝聚着岁月沧桑和几代上海人的苦乐悲欢,应该成为一个巨大的历史博物馆和文化艺术的展示厅,展现上海的历史足迹、民俗风情,和人民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