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 “爱乐之城”正唱响《欢乐颂》

2018-07-25 09:06:32|来源:新民晚报|编辑:彭丽 |责编:刘征宇

  7月23日傍晚,申城的乐迷们顶着风雨来到上海音乐厅,聆听上海爱乐乐团2017-2018音乐季闭幕音乐会。由指挥家张亮执棒上海爱乐乐团与上海爱乐交响合唱团完成了本乐季“伟大的贝多芬交响曲系列”最后两部——贝多芬第八和第九“合唱”交响曲。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5

图说:上海爱乐乐团和上海爱乐交响合唱团在演奏、演唱贝多芬第九交响曲 新民晚报记者 郭新洋摄

  一曲终了,掌声经久不息。直到人们顶着风雨退去后的水雾再度消散在城市夜色中,依然有人哼着《欢乐颂》,而那欢快又熟悉的旋律也随着风被带到这座“爱乐之城”的各个角落。

  贝多芬的第八交响曲不如他的“英雄”、“命运”、“田园”等有“标题”的交响曲来得那样具有标识度,却是十分特别的存在。曾经,当贝多芬的友人指出“贝八”不如其他作品受人欢迎时,贝多芬咆哮地说:“那是因为它比其他作品好得多!”

  事实上,贝多芬的《F大调第八交响曲》完成于1812年,1814年上演于维也纳舞会剧院,虽然那时作曲家的听力每况愈下,依然坚持指挥,首演获得极大成功。不同于第三、第五或第九交响曲中所包含的宏大主题,第八交响曲在风格上则显得更加诙谐轻松,篇幅短小精悍,其中被匠心独具地引入了维也纳圆舞曲、小步舞曲等乐曲风格。因此,这部交响曲被称为“小交响曲”。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6

图说:张亮在激情指挥中 新民晚报记者 郭新洋摄

  指挥张亮解读这部作品是“很能体现贝多芬积极乐观的心态和性格中隐藏的幽默感。完成这部作品时,贝多芬的听力每况愈下,但在诙谐轻松的旋律中,却能让你感受他的那种无惧命运多舛的强烈生命力。听完‘贝八’才能更全面地了解贝多芬。”

  而贝多芬《d小调第九交响曲》完成于1824年,这部酝酿已久的交响曲成为贝多芬音乐生涯的最高成就,也是当时交响曲创作的最佳典范。这部大型四乐章交响曲,在最后乐章加入了大型合唱,故后人也称之为“合唱交响曲”。

  合唱歌词部分引用了著名诗人、德国启蒙文学代表人物之一的席勒的《欢乐颂》的诗篇,平等、自由、博爱的精神被幻化成音符融于这首赞美的诗篇。令人惊讶的是,这首至今传唱的《欢乐颂》竟然只用了自然音阶中的前五个音级:Do-Re-Mi-Fa-Sol来完成。五个最为单纯的音级,却构建出全人类的朴素理想。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7

图说:上海爱乐乐团和上海爱乐交响合唱团在演奏、演唱贝多芬第九交响曲 新民晚报记者 郭新洋摄

  另一方面,贝多芬为了第九交响曲前所未有的宏伟构思,在音乐创作上,突破了原有交响曲的框架,加长了作品的长度、扩大了乐队的编制,将交响曲的创作提升到新的维度。瓦格纳曾说:“今天当我们面对第九交响曲时,就像站在全人类艺术史上一个崭新时期的里程。”

  昨日,上海爱乐交响合唱团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作为具有专业水平的非职业合唱艺术团体,他们亮相机会不多却给人留下深刻影响。清一色湖水绿的长裙,全德文演绎的“欢乐颂”,遵循德奥经典、展现“复古”情怀。

  值得一提的是,昨晚冒雨前来聆听“贝八”“贝九”的不少市民、乐迷,都是追看了本乐季“贝多芬交响曲系列”所有演出。对他们而言,跟着爱乐追完“贝多芬系列”就像是集邮,在最后一个音符落地的瞬间,仿佛就完满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