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纪录片牵手年轻人 技术流打造网络爆款

2018-06-13 14:26:46|来源:东方网|编辑:彭丽 |责编:刘征宇

  在6月12日的“走进年轻人记录新时代”白玉兰电视论坛上,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实频道总监干超透露了这样一组数据:中国纪录片蓝皮书指出,2017年中国纪录片的生产总投入达到39亿元,生产总值60亿元,总比增长14%和15%。中国纪录片已经连续10年取得了大幅增长,而去年的数字在历年中是最高的。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19

  近年,随着数字平台的崛起和媒体跨界融合,纪录片的受众正从传统“三高”(高收入、高文化水准、高年龄)拓展到年轻群体,纪录片也从“佐餐”变为“正餐”。如何吸引年轻人成了众多纪录片导演的难题,在今天的论坛上,这些导演“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工匠精神感动年轻一代

  要论近年在年轻人中影响力最大的纪录片,莫过于《我在故宫修文物》。这部3集纪录片,讲述的是故宫文物修复师们的故事,2016年1月7日在央视首播,却并未引起轰动。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20

  个月后,这部有些“萌萌哒”的纪录片在B站走红。迄今,这档节目在B站点击率高达329万,豆瓣评分高达9.3。以一部纪录片来说,这已经是相当不错的成绩了。

  它没有老学究般肃穆的面孔,网友们在弹幕上的互动也着实有趣。当解说词提到,所谓早晨开门时大声吆喝,其实是为了赶走夜里在故宫栖息的野猫黄鼠狼等小动物,立即被网友定性为“官方吐槽故宫闹鬼说”。

  中央电视台纪实频道制片人、《我在故宫修文物》监制徐欢表示,B站上聚集着大量的年轻人,弹幕这类交互式的传播,使其成了一个社交娱乐的场所。

  徐欢强调,《我在故宫修文物》强调的是工匠精神,正好契合了当代年轻人渴望的某种生命状态。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择一事忠一生,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正是这种精神引发了年轻人的共鸣。

  面对年轻观众打造爆款纪录片

  据腾讯视频运营平台部纪录片中心总监朱乐贤透露,“在一年半前,我从央视进入到新媒体,发现高达60%纪录片是观众通过移动端来看的,而现在,这个数字接近80%”。年轻人在网络上的聚集发力,也给制片人们提出了新的挑战。

  “在纪录片行业里,画面正朝大屏发展,而同时,移动端的快速发展不容忽视,这对画质、声音的表现都是新的挑战。”朱乐贤表示,能不能在各端口都实现立体声?“目前,最先是实现杜比声音比较好的表现,这就是我当时的触动。”

  阿里巴巴文化娱乐集团大优酷事业群纪实中心李炳在现场给了一方良药:“互联网最大的特点就是所有的内容都是受众主动选择的,这就更容易形成它的圈层文化。今年上半年,我们有一个综艺节目《这!就是街舞》第一季,同时配合了纪实方向的《这!就是舞者》第一季,我们想看玩街舞年轻人的生活状态和所思所想是什么。”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21

  李炳坦言,这档纪实节目在制作流程和时间上比较匆忙,但是在与综艺节目的协同作战下,节目网络点击率非常高。他不由感慨,“只要有准确的内容定向和明确的主打圈层,而且是符合年轻人审美和欣赏习惯的,一定会出现爆款纪录片”。

  身为年轻制作人新技术探索老话题

  事实上,纪录片观众年轻化的同时,纪录片制作人也逐渐涌现年轻的面孔。

  据纪录片《本草中华》总制片人韩芸介绍,“我们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创作团队,最大的导演是1987年,最小的是1993年的”。要真正理解中医药背后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于这群生活阅历尚浅的年轻人是个不小的挑战。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22

  很多年轻人对中医药第一概念是从武侠小说里面来的:黑玉断续膏、巴豆……生活中,接触最多的,或许只是保温杯里面的枸杞和菊花。

  “不过,年轻团队也有自己的优势,我们用年轻人的好奇和探索的精神解答这样古老的话题。”韩芸回忆,团队怀着对黑玉断续膏的好奇,去了少林寺,寻找到了民间的黑玉断续膏——黑膏药。而传说中最难喝的饮料——崂山白花蛇草水,也成了他们的取材点之一,找到了背后有名的中药——蛇舌草。

  在韩芸看来,现在的年轻人对纪录片的审美达到了非常高的要求和层面。在这种高审美之下,对影像的画面、包装、音乐、剪辑上都有非常高的要求。在日新月异的新科技发展中,技术流的纪录片导演逐渐崭露头角。

  日本纪录片导演、第24届白玉兰奖纪录片评委松江哲明对技术流有着强烈的关注,“我经常思考,通过什么样的视角捕捉眼前的现实,包括采用3D技术和一镜到底的方式。与其说拍什么样的题材,我拍摄纪录片的过程中,更注重的是如何拍摄纪录片”。

  他坦言,此次担任评委的过程中,会考虑制作人的视角,期待有新的方式呈现,比如漫画类的制作方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