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株“申城胡杨”扎根喀什土壤

2018-06-11 09:20:08|来源:东方网|编辑:彭丽 |责编:刘征宇

  原标题:不忘初心只争朝夕 170株“申城胡杨”扎根喀什土壤

  上海对口支援的新疆喀什地区莎车、泽普、叶城、巴楚四县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作为上海第九批援疆干部,170名来自申城各区各岗的“先锋”汇聚到了一起。在远离家乡5000公里的土地上,他们是先锋队、是播种机,带着泥土、淌着汗水,怀着一份爱民情怀、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全面落实援疆任务。

  上海援疆前方指挥部党委书记、总指挥,喀什地委副书记杨峥直言:这个由170人锻造而成的党组织,把在疆的每一天都当作第一天,不忘初心,把在疆的每一天当作最后一天,只争朝夕。每个援疆干部人才就像一株沙漠中的胡杨,展示着一种一往无前的精神,展示着才华和精神,也锤炼了党性、意志和品格。

  卫星工厂实现家门口就业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这是上海援疆提出的一句响亮口号。27岁的依再提·艾海提就是众多走出家门走进厂门的居民之一。一个多月前,她来到了叶城县上海产业园潇湘纺织有限公司在伯西热克乡10村设立的卫星工厂上班,从家到工厂步行只要10来分钟。

  随着踩踏,布料在依再提·艾海提的缝纫机上飞舞起来,整齐的针脚一字排开。工厂特地在这里设立了幼儿看护点,4岁的儿子就在厂区里玩耍,因为上班而无法照顾孩子的难题再也不用担心了。“我已经来这里工作一个月了,离家又近,很好。”依再提·艾海提开心地说道。如今,她一天工作8小时,一个月最低能拿到800元,等过了3个月培训期后,就能按照计件工资领钱了。

  伯西热克乡10村驻村工作队队长、党工委书记高勇告诉记者,村里共有847户居民,贫困户达到了266户。为了能更好地帮助脱贫,上海援疆叶城分指挥部推出了“1+N+X”模式,以产业促进就业。将企业纯手工加工环节脱离出来,将生产流程分解成简易加工过程,农民在照顾家庭的同时能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和增收致富。可以说,“家门口就业,闲时间挣钱”,实现了多方共赢。

  如今,村里大多数妇女走出了家门。在叶城县夏合甫乡5村,来自江苏启东的陈培兰开办了手套卫星工厂,招募了251名员工,生产出口德国的棉质手套。每位员工平均每天可以完成72双手套的缝纫工作量,除了计件工资外,陈培兰提供每人每天10元的“保底费”,只要准时打卡上班,就有收入。如此计算,每人每月收入基本能达到1050元。对于手脚麻利,特别勤快的员工,陈培兰还会给予额外奖励。“以前想干点啥也没机会,现在变为了产业工人,收入不断上涨,也更加自信了。”27岁的阿娜古丽说。

  上海援疆更注重项目的“后发展”,帮在点子上,扶在根子上。2017年,叶城县在20个深度贫困村建立了20个卫星工厂,2018年还将建设30个卫星工厂,让广大群众就近就地就业。这几天,20岁的热孜万古丽·依提特别高兴,因为马上就能坐上火车去家乡以外的地方看看了。在叶城县职业高中学习服装设计与工艺的她,将与其他30名同学成为第一批被“送出去”的骨干力量,前往扬州一家大型纺织企业进行培训。目前,上海援疆干部正会同学校,紧锣密鼓地推进第二批约30名学生前往上海一家大型纺织企业培训。

  同时,这些企业也正着手在叶城县的上海产业园区内设立工厂,在完成3个月的培训后,这些孩子们将带着技能和本领回到家乡,带动周边更多年轻人,形成辐射效应。

  安居富民房里的小康生活

  如果说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那安居富民便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点项目。援疆干部通过各种方式,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收入,让他们钱袋子鼓起来,努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自从搬进安居富民房后,家住巴格阿瓦提乡巴格霍伊拉2村的阿依姆·麦提库尔班的生活彻底发生了改变。“巴格阿提瓦乡”的汉语意思是“美丽繁荣的果园”,阿依姆的新家也处处被蔬果包围着。

  不久前,在上海援疆莎车分指挥部帮助下,阿依姆83平方米的安居富民房盖了起来,政府一共补贴了28500元,其中上海援疆资金补贴了10000元。看着眼前能够达到抗震7级的新房子,阿依姆说,“再也不用担心以前的土坯房在地震中倒塌了。”

  她家房子后面的庭院里还种了好多蔬菜瓜果,有南瓜、葡萄、番茄、辣椒。这正是村里发展的“庭院经济”,如果属于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家庭还能额外获得补贴。

  “一户村民家里有30株南瓜苗,一株结3个果,一个果子能卖8块钱。”赵忠给记者算了笔账。除此之外,庭院里的番茄、辣椒、白菜,还有种的葡萄长熟了都可以通过上海援疆莎车分指挥部的联系,由合作社进行销售。再加上家中饲养的肉鸽,仅靠“庭院经济”,一户村民家一年就有望获得1万元收入。

  为了让家家户户都找到合适的增收途径,上海援疆莎车分指挥部还为他们打造了美发厅、点心店等项目。努尔曼古丽在村里开了一家美容厅,取名“心灵美美容厅”,虽然开张只有短短2个月,来尝鲜的人不少。记者推门进去时,正巧有位同村的姑娘来做头发。只见努尔曼古丽熟练地梳头、编发,喷上发胶,一个美丽的发型很快做好了。除去成本之外,美容厅一个月盈利额约在1800元。

  对于眼前的生活,不少村民直喊“亚克西”(非常棒)。按照家家户户都有收入的现状,乡党委书记赵忠开心地说:“2020年全村脱贫不是难题了。”

  据介绍,去年上海援助莎车县建成安居富民房19000户。同时,在建房过程中注重与庭院经济建设相结合,促进农户尤其是贫困户发展庭院经济,拓宽稳定脱贫渠道。2018年,上海援疆项目莎车县的安居富民工程约22591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4070户。今年末,莎车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安居富民房建设任务将全部完成。

  构建电商平台让新疆特产走出去

  除了扶贫,上海援疆更注重扶“智”、扶“志”,只有“三扶”相结合,才能从根本上摘除“贫困帽”。

  再过十多天,沙漠蜜洲农场里的“巴楚留香瓜”就要迎来今年第一批收成了。这些天,艾孜麦提来瓜棚的时间也比平时多了起来。作为留香瓜电商平台项目负责人,他越来越清晰地看到互联网在输送新疆特产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

  巴楚县地处偏远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是国家大面积连片贫困地区,农业在三产中占比达40%,得益于当地优越的自然环境,农产品品质优良。但因地处偏远,农副产品附加值低,物流成品高,外销渠道少,严重限制了县域农产品外销渠道,影响了农民增收脱贫。

  在上海援疆巴楚分指挥部指导下,当地通过“互联网+农业”模式,通过电商平台推动县域特色农产品销售。巴楚留香瓜一跃成为可与新疆传统哈密瓜、伽师瓜等齐名的“网红”,当地收购价也较此前上涨了近1倍。

  像艾孜麦提这样的年轻人也行动了起来,在农技推广中心帮助下,巴楚不少农民都学起了种瓜技术。如今,不少贫困户通过这些种瓜技术获得了收入改善,技术工种的种瓜员月收入达到3000—3500元。同时,巴楚县初步形成了以电子商务服务中心为县域电商资源整合中枢,通过电商人才培育孵化器,打造以快件收发中心为物流配送纽带的巴楚县电商发展运营模式。

  “组团式”援疆全方位发力

  为了能全方位发力,上海援疆前方指挥部不断深化“组团式”援疆模式,将来自不同领域不同职能的医疗、教育系统人才聚拢在一起,发挥1+1>2的功效。

  今年的“六一”儿童节,是2岁半的艾斯玛最难忘的节日,这是她“重生”后的第一个儿童节。如今,艾斯玛的父母脸上再也没有了忧愁,更多是笑容,这一切要感谢来自的上海援疆医生。

  去年10月,2岁的艾斯玛被查出肝脏上长了一个肿瘤,肚子大得像个皮球。焦急的父母带着女儿四处求医,被告知:肿瘤已经转移,没有办法治疗。抱着一线希望,父母带她来到了喀什二院,面对复杂的病情,医生们立刻组织全院会诊,初步诊断为巨大肝母细胞瘤、肝内及双肺多发转移。虽然肿瘤触手可及,却无法手术切除,并且残余的一点点正常肝脏也存在肝功能衰竭的危险。

  面对幼小可爱的生命,医生们提出治疗方案:如果化疗后肿瘤能缩小,还是有手术机会,且术后有70%以上治愈的可能。

  两个疗程后奇迹出现,不仅肝脏肿瘤明显缩小,连双肺转移灶都消失了。但如果不切除原发病灶,以后仍然有复发转移的风险。大家把希望寄托在了来自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擅长复杂肝胆胰手术的上海援疆医生戚晓升。第一次面对这么稚嫩的肝脏,戚晓升有些压力,看着大家期盼的目光,他仔细研究了CT片后决定手术。经过医生们通力合作,手术非常成功。

  经过半年恢复,艾斯玛已经能和同龄孩子一样又唱又跳。两位医生也和艾斯玛一家成了好朋友,她的父亲逢人就说:“感谢上海援疆医生,否则,我的孩子活不到今天。”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来自上海的援疆医疗队伍不仅用高超的技术为当地百姓解决疑难杂症,同时也发挥“传帮带”作用,传授绝技,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队伍。

  麦合巴·阿布来提,是喀什二院的一名维族住院医生。这几天,她要独自完成一台小儿耳朵畸形矫正术,工具只是一根被视为医疗“废弃物”的麻醉导管管芯。这样的“手术”不仅能节约大量医疗费用,还能在患儿初期就使其畸形得以矫正,避免孩子长大后再因为手术而导致创伤。这项“独门秘笈”恰恰就是麦合巴的“师傅”———上海耳鼻喉科医院援疆医生倪玉苏传授的。

  上海援疆前方指挥部还在推进当地基础教育上下了不少功夫。作为教育人才“组团式”援疆试点学校,泽普五中这两年的进步众人有目共睹,它成为当地百姓在为孩子报考学校时的第一选择,这里有来自上海闵行区的10位援疆老师。上午10点半,七年级九班里传出朗读声,13岁的麦迪乃姆·亚森和40多名同学一起,朗读着投影屏幕上显示的古文《河中石兽》。陈昌平老师则声情并茂地细心讲解着各处重点语句。

  今年,泽普在喀什地区将率先普及国语教育,还将试点远程教育,孩子们坐在泽普五中的教室里,也可以与5000公里外闵行文来中学的学生们一起同步视频,共享资源。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