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纽大外国留学生成长为“中国通”

2018-05-11 08:58:01|来源:解放日报|编辑:彭丽 |责编:刘征宇

  原标题:本月底近三百名中外学生毕业,成为连结中国与世界的纽带 上纽大外国留学生成长为“中国通”

  “不来中国,不向中国人学习,怎么能了解中国呢?”说起在上海纽约大学就读的缘由,来自美国马里兰州的ZoeJordan这样告诉记者。虽然没到中文十级的水平,但她已经能用流利的汉语进行对话,还给自己取了个中文名——赵艺。本月底,她将和近300位2018届毕业生一起告别上纽大校园,他们是上纽大建校以来的第二届学生。获得中国学硕士研究生项目的全额奖学金后,赵艺将前往北京大学燕京学堂读硕士,开启人生的新篇章。

  为了解每位2018届毕业生,上纽大校长俞立中特意在手机上建了一个2018群。通过群内的沟通他了解到,面临毕业的每位学生都有精彩故事,“通过四年的学习,他们对世界的认识更丰富了。”

  选择上纽大当作“冒险”

  来到中国四年的美国留学生赵艺有志于成为一名中国问题观察家。近日,她用独特的国际视角,将自己的观点发表在最新一期《外交官》杂志上。文章用英文介绍了习近平思想,解释了“主义”一词在中国背景下的语义和象征意义。她提出,政策分析人士应关注“主义”是如何转化为具体的政策,而不要纠结其象征含义。“很多人都对中国有着刻板印象。来中国学习后,我才了解到很多事情的真相,还常常与其他国家的人进行辩论。”赵艺说。

  对中国的兴趣并非一日达成,早在高中选修外语时,她就没有随大流地学习西班牙语或法语,而是选择了相对“小众”的中文。在申请大学时,这段经历也让她选择了离家甚远的上纽大,“为何不把这当作是一场冒险呢?”

  在上纽大就读全球中国学专业时,赵艺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中国的方方面面,她对政治、战略研究以及国际关系的兴趣愈发浓厚。在海外交流时,她加入了华盛顿史汀生中心实习。作为组内唯一熟练掌握中文的成员,她主要负责研究中国与南亚各国之间的双边关系。

  回到上海后,赵艺开始了解与中国研究相关的研究生项目,北大的燕京学堂研究生项目闯入她的视线。“如果说上海像纽约,那么北京就像华盛顿。”赵艺告诉记者。她的理想是成为一名政策分析师或研究人员,作为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北京将为她的研究提供丰富的学术资源。

  最大的收获是“以世界为课堂”

  和赵艺一样成为“中国通”的,还有来自美国的LouisDemetroulakos。这位主修全球中国学的小伙子中文名为廖俊,为了提高汉语水平,他一入学就规定自己每天从下午4时起只讲中文。为了将课本中的对话活学活用,他最爱与上海出租车司机“嘎讪胡”。对中国本土商业文化的理解以及出色的跨文化意识,让廖俊在求职过程中脱颖而出。他将提前一年毕业,去一家外企担任业务发展经理,往返于上海和雅典之间。

  外国留学生成为“中国通”的同时,中国学生也正在开拓国际视野。自带学霸属性的上海学生李畅认为,在上纽大最大的收获是“以世界为课堂”,这也是上纽大的校训。在他看来,这句话的意义在于上纽大提供的平台、机遇与资源,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机会选择自己的高度,观察这个世界。见过的多了,眼界和价值观自然会发生变化,对自己和这个世界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带着这份认识,他已选择了普林斯顿大学的邀请,准备去美国进行深造。

  另一位上海姑娘叶霖则将自己和同学定义成“世界公民”。毕业后,她将前往“亚太示范电子口岸网络”工作。这个非营利性国际组织由亚太经合组织(APEC)发起建立,致力于推动亚太各经济体之间互联互通。“很荣幸能为这一组织工作,并参与推动亚太地区供应链信息透明化,降低跨境贸易成本。”

  “学生越来越被社会所认同,也让我坚定了对学校培养模式的信心。”俞立中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