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北“大门”绿意浓 小镇史短故事长

2018-03-06 10:01:03|来源:新民晚报|编辑:彭丽 |责编:刘征宇

  原标题:寻访上海“中国特色小镇”⑧ | 沪北“大门”绿意浓 小镇史短故事长

  郑和下西洋于附近出发;戚继光在此屯兵抗倭;一九三七年,侵华日军在此登陆,之后又历经惨绝人寰的罗泾大烧杀……西晋时代就已成陆的罗泾地区曾经是一个偏僻闭塞、无人问津的边缘地区。在改革开放的热潮下,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业园区拔地而起,城乡一体化快速推进,投资开发的脚步纷至沓来……诸多举措的实施,使当今的罗泾万象更新。近年来,罗泾镇加快美丽生态建设步伐,荣获国家卫生镇、上海市文明镇等二十余项国家、市级荣誉称号。二零一七年八月,它又被国家三部委评为中国特色小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魔都最北部的小镇。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2

图说:俯瞰罗泾千亩良田。陈梦泽 摄

       吃住行游

       做好旅游大文章

       还记得罗泾十大名菜、长江口大闸蟹、稻田小龙虾吗?没错,这些都产自罗泾。罗泾地处长江入海口,北部与江苏接壤,是上海的北大门。正是这个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罗泾富饶的物产以及丰富而健康的美食。

       近年来,罗泾大力推进生态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着眼点就是紧密结合市民游客需求,围绕“看什么、玩什么、吃什么、住什么、带什么”做好旅游产业文章,优化农业产业布局,注入体验式元素。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3

图说:赢得诸多奖项宝山湖大闸蟹和罗泾特色蟹稻米。陈梦泽 摄

       “看什么”,主要看“九大板块”,包括川纪路北侧的千亩涵养林、海星村的千亩鱼塘、花红村的千亩良田、新陆村的千亩菜田、塘湾村的千亩公益林、洋桥村的农村风情风貌、新镇文化区、老镇风貌区以及宝山湖景区。

       “玩什么”,一是健身体验,正在对千亩涵养林区域进行综合改造,新增体育健身设施、骑行道路等,进一步拓宽林区内道路,形成环线。二是渔事体验,在海星村的千亩鱼塘,市民游客可以进行钓鱼摸蟹等渔事活动,每年的品鲜节、摸蟹比赛等渔事趣味活动,打响罗泾农业休闲旅游品牌。三是农事体验,在建设中的新陆村千亩菜田,市民游客不仅可以动手采摘蔬菜,还能自己认种,当一回真正的“开心农场”农场主;在洋桥村亲身体验农业生产,自己碾米碾谷,体验农耕文化。

        “吃什么”,当然要品尝罗泾“十大名菜”。2017年6月22日,罗泾举办首届“十大名菜”评选活动,经过专家评委和市民代表的评审,农家蒸三鲜、罗泾走油肉、红烧长江鮰鱼、地笼黄鳝烧螺蛳、罗泾汤炒、雪菜鱼圆汤、红烧洋桥芋艿、老娘舅蟹糊、酱油水河虾、腌笃鲜等具有地方特色的菜肴获得“十大名菜”称号。

       “住什么”,按照民宿行业的规范和要求,在每个村都将设置一定数量的民宿点。即将对海星综合厂进行改造,打造成一个集特色住宿、特色餐饮等功能于一体的旅游综合服务中心。新陆跃龙地块也将选取20亩旧厂房打造特色民宿和餐饮。

       “带什么”,罗泾富有地方特色的优质农产品——罗泾“五大特产”,主要包括长江口大闸蟹、稻田小龙虾、“宝农34”大米、四喜风糕、洋桥红梗芋艿等。在各旅游服务中心推出农产品展示和销售专区,并按照“互联网+”的理念,同步展开网上销售,带动农业经济发展,提高旅游品牌影响力。

         总之,把乡村旅游发展与农业发展、农产品销售、餐饮住宿、文化创意等有机结合,促进农村第一产业“接二连三”,形成“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的农业旅游体系。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4

图说:罗泾千亩良田。陈梦泽 摄

       回归自然

       觅得发展新空间

       罗泾镇党委书记顾军向记者介绍,按照规划,正大力推进特色小镇“三带三片六区”规划建设——“三带”即罗蕰河生态休闲带、嘉宝生态修复带、沿江生态保护带;“三片”即产业片、镇区片、生态片;“六区”即高端制造业区、现代服务业区、新镇文化区、老镇风貌区、生态农业保护区、水资源保护区。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5

图说:位于罗泾镇中心的罗泾公园。陈梦泽 摄

       先介绍“三带”。罗蕰河生态休闲带,就是结合国家重点水利工程——罗蕰河拓宽项目,推进罗蕰河滨河休闲景观走廊建设,打造生态休闲项目。嘉宝生态修复带,则是结合了嘉宝生态走廊打造生态修复带。目前正在该区域综合实施“五违”整治和减量化工作,并大力开展无违村居创建,为生态修复带建设打下坚实基础。沿江生态保护带,主要是结合镇域内324公顷的水资源保护区和400公顷的长江原水基地,打造沿江生态保护带。

     “三片”,一是产业片。首先,打造生态休闲的绿色农业。立足于生态保护区和现代精品农业发展区的定位,与上海海洋大学等科研院所开展战略合作,大力发展精品种养殖业,形成“食、娱、游、购”于一体的生态休闲农业产业体系。其次,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港口服务业。罗蕰河以南、潘泾路以东区域,正加速打造上海北部具有较强辐射力与影响力的冷链食品、高端物流、港口服务、邮轮船供产业集聚地。第三,发展绿色高端智能制造业,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医用器械等产业,打造汽车零部件产业集聚区。

       二是镇区片。首先,打造新镇文化区。依托罗泾的四大文化品牌——十字挑花、古寺药道、沪剧演艺和漫画创作,以罗泾公园、萧泾古寺、市民文化活动中心等场所为载体,打造新镇文化区。其次,打造老镇风貌区。以潘泾河为界,东侧按照罗泾传统建筑风格新设“基金小镇”,吸引各类基金入驻,发展形成基金产业聚集区、基金创新示范区、基金文化引领区。西侧按照罗泾传统建筑风貌,对原有房屋进行改造,保留老镇原有功能,形成老镇风貌区。

       三是生态片。以规划S7公路为界,北侧为生态农业保护区,南侧是水资源保护区。在这个区域内,规划建设融合“品江鲜、食五谷、采蔬果、游林海、住农院”等多个特色项目的宝山湖生态农业旅游区,重点打造“九大旅游板块”,包括海星渔乐区、花红粮田区、新陆菜田区、洋桥风情区、塘湾森林区、涵养林休闲区、宝山湖景区、新镇文化区、老镇风貌区,共16.1平方公里。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6

图说:雪后的千亩涵养林别有韵味。陈梦泽 摄

        传承出新

        讲出罗泾好故事

      “罗泾有着丰富的人文历史底蕴和文化发展基础。”罗泾镇镇长杨辛介绍说,这里有始建于南北朝的萧泾古寺,历史传说明朝建文帝朱允炆就曾在此避难。罗泾还是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字挑花”的诞生地,连续两届荣获“上海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罗泾孕育了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中国漫画名人沈同衡、沪剧创始人丁婉娥均出生成长在这里。近年来,罗泾着眼文化软实力建设,打造文化精品,承载历史,推陈出新,努力讲好罗泾故事。

       首先是传承历史文化,相继建成了丁婉娥、沈同衡和“罗泾十字挑花”三个陈列室,以“萧泾寺传说”为题材的连环画等正在制作,本土企业上海天古数码公司与迪士尼、中影合作,用现代手法拍摄3D动画电影《神笔马良》,全球公映票房近亿元。

       其次是打造特色文化,加快推进综合性文化活动中心、侵华日军罗泾大烧杀遇难同胞纪念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十字挑花”工坊、萧泾古寺新址建设,突出红色教育、历史记忆和乡愁特色,既利用小镇来展示文化,又借助文化提升小镇内涵。

       此外,还注重丰富群众文化,依托健身步道、市民体育健身中心等资源优势及“一鸣泾人”农民篮球联赛、“古韵新彩”民间文化节等各类群众性活动,进一步提供优质、均衡、多元的文化体育服务,三次荣获“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等国家级殊荣,罗泾镇农民篮球队代表上海市参加首届全国农民三对三篮球赛荣获乡村组第四名,着力打造“篮球之乡”、“沪剧之乡”。

       最后,不忘培育校园文化,坚持以文育人、以文化人,让文化走进校园,做实“一校一特”,让学生接力罗泾文化建设,丰富孩子们学习生活的同时,为他们留住乡愁,让他们眷恋故乡。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7

图说:罗泾小镇航拍图。陈梦泽 摄

       小镇名片>>>

       罗泾位于宝山区的西北部,距江苏省仅一步之遥,西与嘉定区毗邻接壤,东与崇明岛一衣带水,唯南部和同区的罗店、月浦二镇连接。在漫长的历史变革中,罗泾地区曾分属跨省市的三个行政区划,北部归江苏省镇洋县(今太仓市)所辖,南部虽同在宝山县境内,却由罗店、月浦分治,直至20世纪50年代,才归并为罗泾乡。从历史沿革的建制而言,罗泾镇(乡)的历史堪称简短,但从地域发展的轨迹而言,其历史之悠久在宝山区屈指可数。

       罗泾地区成陆,始于西晋(公元265-316年),早在梁代(公元502年—557年)域内已建萧泾寺,唐开元年间(公元713—741)东部沿海已筑“捍海塘”。宋、元、明、清和民国时期,诸多举世闻名的重大历史事件,均与罗泾相关。例如,“靖难之乱”建文帝在萧泾寺藏身;郑和下西洋在此附近出发;戚继光在此屯兵抗倭。1937年,侵华日军在此登陆。凡此种种,虽至今尚存不少旧址遗迹,却因罗泾长期分属,无自身乡史里志而少有记载。即使在原属区划的史料中,也仅有只言片语。曾经的记忆随着岁月的流逝,在人们的头脑中日渐淡化。

       新中国成立以后,分属三处的地区归并为罗泾乡(镇),新建的罗泾乡(镇)在新时代焕发出青春的活力,曾经偏僻、闭塞、贫匮、落后的边缘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