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上海市民文化节成公共文化“金名片”

2018-02-09 15:50:57|来源:国际在线|编辑:彭丽 |责编:刘征宇

  国际在线上海微网消息:2018年2月5日下午,上海市民文化节指导委员会召开新闻发布会,总结五年工作成效,展望未来五年发展,发布了2018年市民文化节总体安排和2018年市民文化节社会主体征集令。发布会当天正式开启市民文化节互联网办节新模式,启动“2018云上市民文化节”。站在新时代的市民文化节将实现再出发、再超越。

  2013年,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探索社会动员举办大型文化活动的新机制,上海创新推出了市民文化节这一贯穿全年、覆盖全市的活动平台。五年来,上海市民文化节逐渐成为全面展示上海群众文化建设成果和市民文化风采的平台,成效显著。

  五年来,上海市民文化节秉持“政府主导、社会支持、各方参与、群众受益”的工作理念,深入挖掘办节主题,充实办节内涵,创新办节机制,“为人民办节、办人民的节、人民节日人民办、办节成果人民享”的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五年里,上海市民文化节累计开展各类活动近25万项,累计服务人次超过1亿,40项全民赛事共催生出4000余支(位)百强市民文艺团队和高手达人,有逾千家社会主体先后承办、举办、参与、服务各项活动,圆满实现了“百个社区大展示、万支团队大竞技、社会各界齐参与、千万市民共享受”的活动目标。通过五年深耕,上海市民文化节取得了五大成效:

  一是以文载道,引导凝聚市民文化核心价值。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办节全过程。围绕重大节点,开展全市群众文化系列活动。统筹全市开展上海市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和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群众文化系列活动、“壮丽的丰碑”上海市纪念建党九十五周年群文系列活动、迎十九大系列活动等项目,激发群众永记历史,开创未来的豪情;按照“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建设工作的要求,开展“家文化”系列活动,通过举办写家史、续家谱、议家训、树家教、传家风、说家事、秀家宝、赛家宴等一系列活动,做好家风家训文化普及,让好家风好家训深入人心;贯通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海书展、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等重要节展平台,弘扬真善美与城市文明观。与重大品牌节庆联手推出“电影中的真善美”、“阅读中的真善美”、“艺术中的真善美”系列征文活动,邀市民分享一部电影、一本好书、一场好戏之中或背后的美好故事,用文化艺术的形式将文明的种子撒播到市民的心中,激起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把“真善美”根植在千千万万普通市民身边。

  二是以文化人,增强市民文化自信。组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大赛、中华戏曲演唱大赛、中华古诗词大赛、中华传统经典诵读大赛、中华语言文字大赛等全市群文活动,内容从思想、文字、语言拓展到艺术与民俗等,突破以往群文赛事的固有门类与模式,以传统文化精华与核心价值锻铸赛事灵魂。通过听说读写,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入耳入脑入心。

  三是以文动人,营造城市文化氛围。逐渐形成、不断完善的市、区、社区三级公共文化体系,并与上海市民文化节的开放平台相叠加,营造无处不在的城市文化氛围。培育、提升“舞蹈长宁”、“金秋闵行”、“创意普陀”等区域特色文化品牌,指导帮助各区通过承接市级重大活动增强文化氛围营造能力。它们通过市民文化节平台扩大赛事规模、创新活动模式、夯实本区品牌地位,使舞蹈、合唱、手工创意大赛成为全市市民的文化盛宴。指导社区开展“文化服务日”“社区日”等活动,壮大公共文化服务基层队伍,建立各类群文活动融入市民文化节机制,集聚大批来自社会的优质文化资源,输送到市民身边的基层文化活动中心,80%的活动立足社区开展,保障优质群文资源向远郊倾斜,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化。

  四是以文引领,激发社会主体活力。面向全社会开放群文舞台,广发“英雄帖”,政府、企事业单位、非营利组织和基层群众文体团队共同为公共文化生活提供内容、资源与服务,形成了承接项目、自带项目、合作共办、政府购买、群文团队参与等五种社会主体参与模式。如上海市文联的各专业委员会、上海语言工作委员会、上海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上海市饮食行业协会、上海市收藏协会等专业力量积极为上海市民文化节相关活动贡献资源,在活动策划、规则制定、赛事命题、评审专家库的建立、对选手的培育提升等方面给予极大的支持。突破以往群文活动样式与边界推出各类优秀项目,吸纳各领域的优势资源,使来自社会的项目、创意、资金、人才充分涌流,在更大范围内产生更好的社会效应并形成品牌,五年来涌现了大量覆盖各行各业的社会主体,集聚、培育、引导其中的100多家优秀主体,2015年底自发成立了市民文化协会。

  五是以文铸魂,提升市民文化素养。坚持推进群文活动“去功利化”,始终将艺术普及、人文教育、市民素养提升作为开展活动的重要目的之一,打造市民文化讲座、培训、导赏等艺术教育网格化体系,推进“讲诗团”、艺术大课堂、“e课艺堂”、歌剧艺术普及计划、市民戏曲导赏等活动,为文化发展与传承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

  积极搭建市民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展示的平台。让高规格的艺术殿堂与炙手可热的商业场所成为市民艺术展示的舞台,如群众舞蹈团队舞进国际体操中心,少儿美术作品进入中华艺术宫,群众合唱团队在梅赛德斯一奔驰文化中心的大舞台引吭高歌,市民创意作品亮相月星环球港。文化节平台极大地激发了市民自主参与的热情和积极创作的动力,公共文化成果得到更大程度的共享。各类赛事活动秉持低门槛参与、开放式比赛、高水平展示的原则,催生“百支优秀市民合唱团”、“百支优秀市民舞蹈团”、“百名市民作家”、“百名市民手工艺达人”等多个“市民百强”成果。市民梦想得以实现,百姓故事熠熠生辉。

  上海市民文化节举办五年来,已被誉为上海市民文化与全国公共文化的“金名片”。新的时期,市民文化节将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工作要求,对标新时代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对照上海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指标体系,定位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的新使命,明确群文改革再出发的新担当,进一步加强制度供给,探索市民文化节办节理念、机制和模式创新,制定未来五年上海市民文化发展的新规划。市民文化节将展现新面貌、实现新作为、打造新亮点。

  一是坚持人民性宗旨,推进市民文化节的供给侧改革。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办节导向,把市民文化节作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载体,不断加大好作品、好产品的供给力度,不断扩大文化成果的全民共享,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二是对标四大重要节点,突出市民文化节的价值导向。要把市民文化节作为学懂、弄通、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载体,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实现市民文化节主题活动与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等重要节点的全面对接,凸显市民文化节的主题性、引领性。

  三是对标国内先进水平,擦亮市民文化节的“金名片”。对照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借鉴兄弟省市先进经验,寻找差距,补好短板,拓展市民文化节办节空间。聚焦建设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的目标,积极梳理市民文化节现有品牌、深入挖掘潜在品牌、下功夫培育未来品牌,将市民文化节打造成集赛事品牌、活动品牌、项目品牌、服务品牌、区域特色品牌为一体的城市公共文化品牌集合体,发挥其对城市文化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四是创新办节方式,优化市民文化节功能定位。着力营造人文式、开放式、需求式、引领式的办节环境,聚焦市民文化在内容供给、需求把握、质量效益、服务方式、机制保障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注重均衡市民文化节的内容形态,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手段,加强数据分析和需求分析,紧紧依靠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等媒介,打造互联网办节新平台、新模式。

  五是优化办节资源,提升市民文化节的品质品格。着眼于增强市民的获得感,着眼于市民的最需、最难、最盼和最忧,不断做强放大市民文化节的平台效应、社会效应、融合效应,挖掘、遴选、培育、支持新的社会主体成为市民文化节的合作伙伴和办节力量,集聚更多优质文化资源服务于人民大众。根据区域特点和不同人群的文化消费习惯,不断增强市民文化节内容生产、输出和公共服务的精准性。

  六是探索办节规律,创新市民文化节运行机制。深入研究新时代市民对文化节的新需求、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和办节的新特点及规律,总结经验,发现问题,破解瓶颈,进一步提升办节的质量和水平。优化办节长效机制,鼓励全社会力量参与支持本市重大文艺创作生产和重大文化活动,推动提升办节影响力。(供稿 上海市民文化节组委会 编辑 彭丽)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