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历史遗存 光启南路"拆"出两大石柱

2018-01-16 08:59:11|来源:新民晚报|编辑:彭丽 |责编:刘征宇

  原标题:上海重大历史遗存发现:光启南路道路改造“拆”出两根大石柱

       老城厢又有新发现!1月13日,黄浦区光启南路在市政道路改造拆除旧房过程中,发现两根粗大石柱。上海著名地方史研究专家薛理勇现场鉴定后初步推断,这是徐光启“阁老坊”或明沈瑜“太卿坊”的遗物,不管是什么,“都够得上是上海历史遗存的重大发现”。

        消防车辆难进,道路正在改造

        今天上午,记者接到热心市民线索后来到光启南路。光启南路复兴东路路口,竖着一块“交警提醒”的牌子,显示光启南路(复兴东路-黄家路)正在进行道路施工。几米外,还有一块“道路封闭”的牌子。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4

图说:光启南路附近的“道路封闭”指示牌 新民晚报记者 陈浩摄(下同)

       记者从该路口一路沿着光启南路往南走。这段道路施工已近尾声,路面新铺设了柏油,平整整洁。但行不过约400米,以两根粗大的石柱为“分界线”,道路情况在此被划出了一道“分水岭”,路幅突然收窄,而且再过去,道路粗粝,遍布类似钉耙抓出的抓痕,有施工车正在疏松路面。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5

图说:古牌坊石柱

       周边居民表示,老城厢道路狭窄,特别是发生火灾后,消防车根本开不进来。记者查询到,2017年5月16日凌晨,距石柱仅50米的地方,光启南路188号一楼居民楼发生火灾,造成一名46岁男性死亡,两名人员轻伤;2013年12月25日上午,距石柱近300米的西唐家弄110弄15号也发生火灾,消防车无法直接抵达起火地点,只能通过加长消防水带进行扑救。老城厢部分道路的改造拓宽迫在眉睫。这两根石柱就是在光启南路道路施工推进到这里时,才显露出“庐山真面目”。

       两根五米石柱,竖在旧房之中

       记者看到,两根石柱分列于狭窄的光启南路道路两侧。

       其中一根随着道路改造和旧房拆除,已完全暴露出来。“本来这根石柱是被房子完全包住,罩在里面的。”周边居民说。石柱边长约60厘米,高约5米,部分由于下沉和地面抬高的原因,被埋于地下。与另一根石柱相对的一面,有多个“榫眼”。石柱顶端部分被砌着石灰水泥,外层刷了淡蓝色,这可能是石柱被“纳入”房子时被当作屋内构建而涂的粉刷。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6

图说:一根石柱上有多个“榫眼”

       而另一根石柱依旧被包裹在旧房中。只是该旧房是平房,所以石柱得以露出一头,像个耸立的烟囱。记者看到,石柱顶端还安装了一个空调外机,空调的一根出水管从外机延伸下来,伸入旧房中。该旧房还未拆,门牌号显示“光启南路216号”。它露出的部分,也凿出了类似的“榫眼”。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7

图说:另一根石柱大部分被包裹在平房中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8

图说:石柱在屋顶上露出一头

       两根石柱的质地均为花岗岩,方形。因一根石柱立于房中,只能估计两根石柱之间距离约为4米。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9

图说:两根石柱之间距离约为4米

       徐光启阁老坊,恐非一定已拆

       记者联系咨询了上海地方史专家薛理勇。巧合的是,薛理勇于1月13日接到黄浦区文保所电话,曾到过现场,并完成了初步勘查。“当地人对石柱的来龙去脉不清楚,有人说,这是以前上海城墙留下的遗物,还有人说,这是以前上海衙门的门柱。据我的初步推断,这是徐光启‘阁老坊’或明沈瑜‘太卿坊’的遗物。”

       薛理勇表示,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皇帝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而“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就是宰相。一旦宰相擅权,就会发生僭越或颠覆皇权的事件。朱元璋登基做了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后,为了加强皇权,废除了宰相制度,代之以内阁制。内阁是中央政府的中枢机构,内阁大臣称之为“阁臣”,负有一定职权(如尚书),并为阁臣者尊称为“阁老”,其地位相当于以前的宰相。

       徐光启是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进士,崇祯五年(1632年)入东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翌年,入文渊阁大学士,所以,徐光启被人们尊称为“阁老”。

       崇祯六年,徐光启在北京逝世,其家属奉旨扶柩回乡,葬上海西南徐家汇,在徐光启的祖宅附近建“徐光启祠堂”,同时建造纪念徐光启的“阁老坊”。

       不过仅几年后,清兵入关,大明王朝倒台,明末清初上海人姚廷遴日记——《历年记》中说:“县桥阁老坊尚未造完,上搭荣架,下弃小儿”,阁老坊的工程被迫中止。

       清朝政权稳定后,清政府为了笼络人心、巩固政权,于康熙年间恢复建造阁老坊。上海历史上曾经有过的多种多样牌坊、牌楼数以百计,到了清末已经所剩无几,阁老坊便是其中之一。

       清末出版的《图画日报·上海之建筑·阁老坊》中说:阁老坊,在上海署南之县桥堍。为明相国徐文定公光启建,康熙甲戌年重建。费资二万两有奇。坊之石柱计高二十四尺,规模极形显赫。同治二年,曾重修一次。按沪城牌坊甚多,不可以偻指计,只以代远年湮,毁灭殆尽,即不灭如天官牌坊、公端牌坊等,亦俱残破不全,惟此阁老一坊,数百年后,卒未稍损,以徐氏子孙繁衍,迄今有守护之者也。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10

图说:《图画日报·上海之建筑·阁老坊》

       文章说“阁老坊,在上海县署南之县桥堍”,“县署”就是县衙门,在肇家浜(今复兴东路)的北面,三牌楼与三牌楼之间,县衙门的正南的肇家浜上有一座桥,就是“县桥”,不过,作者没有交代,阁老坊在县桥的北堍还是南堍,其他如《同治上海县志》《光绪上海县续志》也没有言明阁老坊在县桥的北堍还是南堍。据薛理勇考证,阁老坊的位置在“县桥”的南堍(意指复兴东路南侧),离开艾家衖不远的地方。

       1933年是徐光启逝世300年,上海举行隆重的纪念徐光启逝世300年活动,建设“光启路”。“据说,阁老坊在建设光启路时拆除了,现在看来并非一定如此。”薛理勇说。

       石柱不易损毁,太卿坊亦可能

       现在的光启南路,以前,它的北段叫“阜民坊”,南段叫“太卿坊”,约民国后合并为“阜民路”。1980年,由于“阜民路”与静安区的“富民路”谐音,改名为“光启南路”,作为光启路的延长线。而“太卿坊”即得名于这里的一座牌坊——“太卿坊”。《同治上海县志·卷二·建置·坊表》:

       太卿坊,并为沈瑜立,太卿坊在大南门内,今尚沿其名。坊废。

       太卿坊也是明朝的牌坊,比“阁老坊”的历史更为悠久。据《上海徐氏宗谱》中记载,徐光启于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四月二十四日出生在“太卿坊祖宅”。虽然,“太卿坊”在同治年间已经毁坏,但是,牌坊的石柱不易毁损。

       现在发现的古牌坊遗物离开徐光启祖宅“九间楼”(现位于乔家路238号),以及徐光启祠堂、徐氏宗祠很近。它是原来的“阁老坊”还是“太卿坊”遗物,尚有待考证。不过,不论是“阁老坊”还是“太卿坊”的遗物,都够得上是上海历史遗存的重大发现。

       重大文物发现,专家还在会诊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研究员王毅也曾到现场参与勘查。他也向记者表示:“这是近几年上海重大的文物发现!”

       今天上午,黄浦区文物保护管理所负责人王女士向记者表示,根据专家的现场勘查,两根古牌坊石柱的身份,主要聚焦在3个可能性,但或多或少遇到了“瓶颈”。其一徐光启“阁老坊”,其历史位置或许在更南一点的地方;其二“太卿坊”,但县志记载“已废”;其三为“阜民坊”,根据历史记载,应位于复兴东路北侧,已排除。

       历史和文献记载的确也有可能出现与现实不一致的可能。根据现有现况,剩下的可能,它不是“阁老坊”就是“太卿坊”!这与薛理勇的分析判断一致。

       目前,文保部门还在组织专家进一步“会诊”这块古牌坊立柱,最终结果还需进一步确认。

       另外她提到,该地正好处在两个街道的交接地带,两根石柱分别竖于小东门街道和老西门街道范围,后续安置他们会和街道、专家协同商议。

  影响道路改造,无法原地保留

       两根石柱可能何去何从?记者注意到,两根石柱之间的距离约4米,一条道路贯穿其间,其宽幅受限于4米,显然拓宽会受到限制。

       薛理勇认为,这次在旧城改造、改善当地居住环境和城市交通中发现的古牌坊石柱,石柱竖立在道路的中央,无法原地保留,必须拆除。根据“属地管理”的原则,应该由黄浦区相关部门暂时搬移到合适的地方,在合适的时机,再在出土地附近,配合城市规划恢复重建。如果,黄浦区有困难,可以由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收藏,在合适的时候,在合适的地方展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