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首家弄堂博物馆开馆 留住弄堂生活记忆

2018-01-05 09:04:40|来源:解放日报|编辑:彭丽 |责编:刘征宇

  原标题:展示不同年代的老上海物件及生活用品,留住弄堂记忆 首家弄堂博物馆雨中开馆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11

弄堂老照片留存居民生活记忆。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12

今日的西王小区。(均 资料)

  1月4日,奉贤路68弄弄口,西王花园弄堂博物馆在阴雨绵绵中开馆,向公众免费开放。这是全市第一家位于居民小区内的弄堂博物馆。馆内展出的老物件中,有民国时期的热水瓶、良友实业的“双刀”牌臭药水、上海益民食品厂什锦饼干铁皮盒,以及铁皮玩具、民国潮州牌、民国帐钩等,通过展板、照片、实物以及短片等形式,展现历史悠久的上海海派弄堂文化。在小区内生活了大半辈子的一位居民告诉记者:“看到这些,弄堂生活的记忆就浮出来了。”

  展示宣传历史保护建筑

  西王小区位于北京西路与石门二路西南角,近南京西路、泰兴路,是一处带有安妮女王风格特征的外廊式住宅群,也是上海市第三批优秀历史建筑。去年街道通过静安区“美丽家园”建设,对小区房屋进行了修缮,在修缮过程中,街道挖掘出许多西王小区的史料,便萌发了建设弄堂博物馆的设想。静安区石门二路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滕毅介绍,“2016年11月开始筹备,请专家开座谈会、走访小区居民,今年1月落成开放。”

  西王小区原名西王家厍花园弄。清道光年间,此处村民以王姓为主而得名王家厍。以石门二路为界,路西为西王家厍。1900年前后,号称“中国哈同”的大地产商程谨轩在此购进大量土地,在卡德路两侧建起花园洋房和里弄房。1911年花园里弄式住宅建成,较高程度地仿照当时西方住宅的设计和样式。因弄堂内广植花木,嘉卉飘香,故称“王家厍花园弄”。

  如今,西王小区内的12幢花园里弄住宅仍保存完好。住宅呈南北两排布置,每幢建筑共三层,砖木混合结构,单幢住宅呈“品”字布局。主楼外立面墙体采用红砖清水墙,辅楼立面为青砖清水墙,主楼屋顶为平瓦双坡屋面,并设计有老虎窗。新建成的西王花园弄堂博物馆位于西王小区弄堂口,原先是某物业公司的仓库,石门二路街道通过置换,将之用作博物馆的展示空间。

  许多展品来自居民捐赠

  弄堂博物馆的面积并不大,约130平方米。走进博物馆,目之所及是一幢按照1:30比例复刻的单幢花园洋房建筑模型,同样呈“品”字布局。两个紧挨着墙壁的展柜中,放置着铁皮玩具、打字机、乒乓小塑人、民国时期保险箱储蓄罐、静安寺老大房礼盒、弹子盘、上海自行车牌等颇具时代感的纪念物品。

  展出物品部分来自上海市收藏协会,部分展品来自小区居民捐赠。家住奉贤路68弄20号的李崇湘、文中山夫妇,于1997年搬入西王小区,得知街道正在筹备弄堂博物馆,主动拿出了收藏多年的“上海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队员证”“地段医院诊疗证”“上海市公共交通月票”“上海市游泳卡”等一系列充满时代印记的票证。

  除了不可多得的建筑财富,西王小区还有更为重要的名人财富与历史财富。美国记者史沫特莱据说当时住在奉贤路70号2楼一间20多平方米的房间。越剧花旦戚雅仙、小提琴家谭抒真等都是这里的社区居民。博物馆筹备时,国家一级作曲家、指挥家屠巴海还捐出了珍藏多年的谱曲手稿,包含《崛起的东亚》《蓝天下的至爱》《辉煌进行曲》等。

  也是一个居民活动空间

  与老洋房所经历的“大历史”并行的,是小区居民作为个体的生活记忆。87岁的陈宝娣1948年出嫁来到西王小区,“以前每幢小楼有个私家花园,由铁栅栏将四周围起,大铁门是出入口,静谧的小花园私密又个性。”92岁的罗云仙在小区内居住了近70年,对奉贤路62号的巡捕房印象深刻,“在里面工作的都是印度人,身穿统一制服,负责小区治安工作。”77岁的孙克强出生在西王小区,对小区里的犹太点心师念念不忘,“抗战时期,租界成了动乱时期的象牙塔。犹太人点心师在高级的西餐厅里上班,有时会献宝一般拿出点心给孩子们品尝。”

  弄堂博物馆的红墙上,挂着许多张翻拍后的老照片。照片中有对着砖墙打乒乓球的孩子,有锁匠、磨刀匠与烟纸店……上海的弄堂文化,就像一坛老酒,无论有多深,都无法阻挡香气四溢。在展示之余,西王花园弄堂博物馆更是一个居民活动的空间。在博物馆的运营与老建筑的保护上,街道打算探索党建引领下的“居民自治、单位共治、社会共享”模式,聘请了薛理勇等上海著名史学家担任博物馆运营顾问,聘请居民为博物馆志愿讲解员和街道优秀建筑巡查志愿者,美琪大戏院和市少儿图书馆为博物馆的落成捐赠了书籍。据介绍,目前2018年的全年活动计划已经拟定,1月是儿时弄堂游戏主题展,2月是窗花剪纸新春互动活动,3月是海派文化主题展览,5月是红色革命主题教育展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