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七十六所中职校毕业生就业率稳定

2017-12-29 14:20:13|来源:解放日报|编辑:彭丽 |责编:刘征宇

  原标题:七十六所中职校毕业生就业率稳定,但职教面临挑战 机器人时代,中职生培养何去何从

  前天,上海市教委发布2017年本市中职毕业生就业状况:本市76所全日制普通中职校毕业生的就业(含升学)率持续保持稳定,为98.37%,比2016年提高了0.11%。

  数据喜人,但在这个快递分拣现场都有智能设备运输穿梭的“机器人时代”,中职生培养该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

  机器人让人更“值钱”

  统计显示,今年中职校毕业生直接就业(含进入企、事业单位以及自主创业、自谋出路、参军、出国等其他方式就业)12266人,直接就业人群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在直接就业人数中,从事第一产业的毕业生数为61人,占直接就业学生的0.49%;从事第二产业的为4429人,占直接就业学生的35.37%;从事第三产业的为8032人,占直接就业学生的64.14%。与2016年相比,从事第二产业比例有所上升,从事第三产业比例有所下降。

  市教委职教处处长赵宁表示,随着产业转型和能级提升,其中对高水平高技能人才需求,是职业教育需要面对的重大思考题。而近年来,一些“聪明机器”越来越多进入传统制造业,被机器替代了的技术工人往何处去,这个问题与前者殊途同归,在职业教育领域荡起涟漪。

  “中职校培养的,不仅仅是‘操作工’,而是与新技术新设备同步前进的产业驱动力,是真正的紧缺人才。”在上海市工程技术管理学校校长沈瑞华看来,以“智能制造”为目标的产业转型进程中,并非简单以工业机器人代替劳动力。在降低低端劳动者需求的同时,恰恰赋予一线生产者更高的技术技能要求,以及更高的劳动价值。甚至可以说,机器人,让人更“值钱”。

  培养怎样的学生来占据“新岗位”

  “技术发展是无限的,如何让学生始终站在产业技术前沿?”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杨秀英认为,学校培养更应聚焦学生的发展能力。

  业内人士指出,机器人进入产业,特别是现代制造业带来的影响,是仅凭旧技术技能的人力需求减少,剩余的劳动力需要紧跟生产科技发展步伐,成为机器维护员、软件设计者,甚至新机械创造者。从积极的方面来看,这意味着新岗位的产生,岗位要求提升、岗位内涵扩展。随着我国推进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以及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将会增加知识型员工的需求,操作、调试、维护智能设备的技术性岗位将会相对增加。因此,职业教育应当培养大批与自动化、智能化设备匹配的高素质人才,以适应新产业、新岗位的需求。

  培养怎样的学生来占据“新岗位”?上海市群益职业技术学校校长陈金国提出,目前实施的“中本贯通”“中高职贯通”招生培养机制,有利于未来的现代制造业担当者,获得对于技术更系统的认知和更加深度的拓展学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