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担当与情怀描绘“上海二〇四〇”

2017-10-09 09:29:17|来源:文汇报|编辑:彭丽 |责编:刘征宇

  原标题:以担当与情怀描绘“上海二○四○” 熊健带领团队把常人难以细数的那些“无法想象”,转译为一份提纲挈领、掷地有声的城市规划指南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3

熊健在仔细研究规划报告。本报记者赵立荣摄

  熊健,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总规处处长。作为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秘书处负责人,她全程亲历了《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一2040)》(草案)的诞生。

  站在2017年,眺望2040年。

  记者在国庆黄金周随机采访了一些市民游客,和他们聊上海2016-2040城市总体规划,也聊他们对上海的感想和展望。他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真是无法想象!”

  2040年距离当下还有23年,而回溯23年前的1994年,那时候的上海,地铁一号线刚开通,“东方明珠”还未投入运行,坐飞机是奢侈,浦东尚在酝酿巨变……这样看来,2040年的上海还“真是无法想象”。

  无法想象并不等于无法规划。城市规划,旨在为一座城市描绘蓝图、浸染底色、注入温度,对城市发展发挥重要引领作用。“上海2040”总规便是如此。

  “压力的支撑是情怀,坚强的背后是坚守。一位合格的城市规划工作者,心里要住着一座有温度、有理想的城市,我们今天完成的每一份规划,将来都会变成这座城市的肌肉和骨骼。”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熊健和同事们把常人难以细数的“无法想象”,转译为一份提纲挈领、掷地有声的规划指南。

  上下千根线、中间一根针

  “上海2040”起草编制始于2014年5月6日,2017年1月上报国务院审批。其中1000多个日日夜夜,熊健所领衔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秘书处,全权负责统筹协调工作。

  上下千根线、中间一根针,是对秘书处工作的形象概括。对上,承接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以及国家相关部委;对下,指导各研究团队和四个成果编制单位;横向,协调市政府40个委办局和全市16个区;对外,负责大量社会沟通联络工作,以及技术保障、法律保障任务。一针穿千线,如何厘清纷繁复杂的工作头绪,选准工作突破口和着力点,是熊健和她的团队一直思考的问题。

  “只有读懂、吃透精神,才能把准工作方向。”在秘书处第一次碰头会上,熊健要求20多位成员完成的第一项任务就是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学习领会“五大发展理念”、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以及市委、市政府关于城市建设的指示要求。

  与过去四次总规相比,最新的“上海2040”亮点不少,颇受关注的有“底线约束、内涵发展、弹性适应”“15分钟社区生活圈”“网络化、多中心、组团式、集约型区域空间格局”等关键词,凸显出规划编制者的理性与务实。市领导提出“空间留白”要求后,熊健带领秘书处立即组织学习宣传,有效凝聚各团队的思想共识,创新性地提出在城市开发边界内划定战略预留区,为超大城市未来发展留足稀缺资源和战略空间。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秘书处开展“总规沙龙”活动,邀请业内专家权威与“上海2040”编制团队沟通交流,举办近20场专题讲座和论坛,新思想、新理念、新视角交互碰撞。

  推进重大工作,必须基于一套科学的管理方法。熊健把项目化管理方法运用到实践中,根据工作职能细化责任区分,量化工作目标、人员投入和成果产出;结合项目时限划分工作阶段、倒推工作节点,设立项目里程碑;依照各阶段成果质量,科学总结经验得失,优化后续工作。正是在这一管理方法的推动下,各家研究单位的优势和特长得到充分发挥,助推编制工作始终沿着预设轨道平稳前行。

  身心一统,兼蓄竞攀。在各方通力协作配合下,“上海2040”构建了“两规融合、多规合一”的空间规划体系,归并形成总体、单元、详细三个层次,有效地将总体规划的战略目标和策略逐层落实到区总体规划、新市镇总体规划以及控制性详细规划当中。

  大家的城市,一起来规划

  “上海2040”编制过程中,公众参与的程度、广度、深度均超乎以往,这样的探索将为今后公众广泛参与城市建设、社区治理带来更多启迪。熊健坦言,“开门办规划”是时代的要求。公众素质提升后,对参与城市治理有了更大热情。当然,城市规划编制是专业性极强的工作,因此公众参与被分为不同层次。

  她介绍,上海首次成立了公众参与咨询团,直接参与总规若干重大问题和阶段成果的了解、沟通和咨询,反映社会各类群体的意见和建议。15位公众参与咨询团成员既有规划专业人士,也有其他行业公众代表、居委会书记、街镇负责人,这样的搭配保证了专业性和社会性相结合。

  “规划的主旨是让各年龄段市民倾注对城市的感情,城市有机体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就会喷薄而出。”熊健深知,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语言和形式讲好“上海2040”故事,是突破政策性文件“难读、难懂、难推行”刻板形象的利器;借助新媒体全平台推广,是改变政府与市民之间信息不对称的法宝。所有这些开放的举措,就实质而言,都是为了让更多市民知晓、看懂、讨论、谏言。

  熊健带领秘书处大胆创新,转变规划成果表达形式,将规划文本、说明、图集、表格合一,去除繁杂的描述性、研究性、过程性内容,拎出要点,将专业技术内容转变为政策性文件表达,对公众读本中的封面形式、图纸图例、文字排版和新媒体界面等细节进行深度整理,做到用一个本子将现状问题、规划思路和最终方案连贯表述清楚。

  同时,广泛开展“上海,我的2040”愿景调查,对象覆盖不同国籍、不同职业类型、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年龄段人群,共收集问卷1.6万余份、书面意见3200余条。对于收集的每一条信息,熊健及时组织编制团队研究吸纳,把群众的期盼和诉求反映到城市发展目标当中。在市民、专家和规划师共同参与的决策机制下,“上海2040”目标愿景被设定为: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

  站在今天,给城市未来发展定好目标和方向,城市才会朝着目标和方向健康生长。在“上海2040”中,未来上海会变得更加温暖,就像2016年上海旅游节主题歌《我们的上海》所唱的那样:

  黄昏的每个街角弄堂从来是温暖的模样

  孩子蹦跳着闻到了饭香远方的游子找到了故乡窗外的霓虹都已点上听见吗

  那澎湃的浦江

  ……

  城市越来越大

  我没有越来越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