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画之父”:徐悲鸿

2017-06-29 15:51:42|来源:国际在线|编辑:彭丽 |责编:刘征宇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1_副本

  徐悲鸿(1895-1953),汉族,原名徐寿康,江苏宜兴市屺亭镇人,我国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一生挚爱祖国和人民。他的作品熔古今中外技法于一炉,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典范,在我国美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巨大作用,被国际美术评论称为“中国近代画之父”。

  徐悲鸿,1895年7月19日生于江苏宜兴屺亭镇,家境贫寒。父亲徐达章是一位完全依靠自学成功的画家,在屺亭课徒和鬻字卖画。他9岁开始随父学画,同时从事农业劳动。13岁时,家乡大水,便和父亲漂泊异乡,度着江湖卖艺的生活。17岁时,父亲病重,他便挑起了全家的生活重担,在宜兴女子师范、彭城中学和始齐小学教授美术。19岁时,父亲病逝,他借债埋葬了父亲后,便赴上海寻求半工半读的机会,但却流落在上海,备受饥寒交迫之苦。后考入震旦大学,以稿费维持生活。1917年。他赴日本研究美术,仅6个月,便因生活困难而归国。

  徐悲鸿生气勃勃、富有民族风格的作品,使他开始在中国艺坛崭露头角,不久受聘为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1919年,徐悲鸿赴巴黎,考入法国国立高等美术学校,精研素描和油画。并先后赴德国、比利时、瑞士、意大利观摩学习。欧洲留学八年,经常处于贫困交加中,但徐悲鸿以顽强的毅力,勤学苦练,坚持带病作画。1927年徐悲鸿回国,先后担任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院长,不遗余力地倡导现实主义艺术运动。

  1933-1934年,徐悲鸿应邀赴法、德、比、意、苏举办中国绘画和他自己的作品展览,获得巨大成功,各国报刊载文赞誉,影响极其深远。抗战爆发后,他携自己的作品去南洋,先后在新加坡、吉隆坡、槟榔屿、怡保举行画展,盛况空前,并将卖画所得全部捐献给祖国,救济难民。1939年,他应邀至印度国际大学讲学并举行画展,为加深中印两国人民的友谊和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1942年归国,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筹建中国美术学院,并撰文赞扬解放区的木刻。1945年,他参加争取民主运动,签名呼吁废除独裁,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受到国民党特务的严重威胁,要他撤回签名。但徐悲鸿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坚贞不屈。1946年,他担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和进步的北平美术工作者协会名誉会长,继续倡导国画的发展和革新。北平解放前夕,团结全校师生职工,保护学校,迎接解放,并奔走呼吁和平解放北平。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1953年9月23日,第二届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开幕,他整天参加会议,晚上,在会场突发脑溢血,抢救无效,于9月26日逝世,遗体安葬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徐悲鸿毕生以复兴中国绘画为己任,为发展美术教育呕心沥血。他在教学上重视严格的基本功,强调素描是造型艺术的基础,描写物象务求精确。他反对抄袭古人和单从笔墨趣味出发的文人画,也反对形形色色的西方形式主义绘画,坚持师法造化的现实主义传统,是我国现实主义美术教育的奠基者。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2_副本

  徐悲鸿《老人像》(1936年)炭笔纸本。上海市徐悲鸿艺术研究协会供图。

  徐悲鸿的作品吸收了西方的写生技巧,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方法,创造了新颖而富有民族特色的独特风格。他创作题材极其广泛,人物、山水、花卉、鸟兽,无不落笔有神,刻画尽致。那宛然如生的人物和鸟兽,生趣盎然的花卉、笔墨淋漓的山水,都浸透了他不可遏制的激情和对民族振兴的渴望。即以画马而论,他画过数以千计的马的速写稿,熟悉了马的气质、马的结构、马的日常活动和在技巧上需要创造的独特的表现书法,塑造了那“一洗万古凡马空”的神骏,那正是作者追求理想,向往自由的象征。他借马抒情,寄托了人民的爱憎,在它们驰骋的脚步上,烫着鲜明的时代烙印。

  徐悲鸿培育英才,珍惜人才。他竭尽全力扶持和推崇有才之士,荟萃群贤,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画家,被世人誉为“画坛伯乐”。

 (编者注:此篇为徐悲鸿诞辰110周年时,徐夫人廖静文先生所著。编者稍作修改) 

(作者:廖静文  2005年3月)

分享到: